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以上是《一面》中的一段话。对于先生,作者是满怀敬仰与爱戴的,但是,作者为什么对他所爱者的去世,不用表示尊敬或带有婉曲意味的词语如“去”、“走”、“逝世”之类,而用一个表面上冷冰冰的毫无感情可言的“死”字呢?其实,这一“死”字,蕴涵着至少以下三方面的情感:一、对先生之逝的痛悼课文中,作者这样表述鲁迅先生与他的关系:同志(表志同道合)、朋友(…  相似文献   

2.
“烛”之悟     
中国人是最忌讳谈“死”的,究其原委,莫过于给家人朋友带来的悲痛。而对于他——我的化学启蒙老师的病逝,我却掺杂了许多复杂的思绪。悲痛中,细细回想起他的教诲。猛然惊醒,他的去世,使我变得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3.
英娃 《红领巾》2014,(12):24-28
1 动物园里的百兽之王——老虎阿里死了,动物们万分悲痛。在大家心目中,阿里是一个有勇有谋又极富爱心的大王,不论谁遇到困难和麻烦,只要找到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正因为有了虎王阿里的呵护,百兽们在动物园里才有了依靠。“现在虎王死了,今后谁来保护我们?”一些上了年纪的动物因悲伤过度而病倒了。  相似文献   

4.
坚强老爸     
爷爷死的时候,爸爸没有哭.他把满腔的悲痛化成学习的动力,考到了外界,迈出了山沟.奶奶死的时候,爸爸没有哭,他把无限的悲伤化成工作的力量,收获了成功,做出了榜样.我天真的问爸爸:"你不会哭吗?"爸爸答非所问:"只有儿女们过得好,父母才能安心."这时我分明看出父亲的眼睛里在闪着亮.  相似文献   

5.
一正当千百万读者渴望着《创业史》的全书早日问世的时候,柳青同志竟然与世长辞了!他不应当死得这样早,他的死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为我国又失去了一位忠实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优秀作家而无限悲痛!柳青,原名刘蕴华,一九一六年生,陕北吴堡县人.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刚念完高中就担任了西北文化日报的副刊编辑,同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八年到延安,特别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他才真正走上了革命文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只不过是我们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迟钝罢了。变得疲惫而已。我们在悲痛和忠诚方面都缺乏真正的才能。我们把悲痛和忠诚都交给了时间。唉,我们只是在每天都填饱肚皮、舔舔指头这方面才堪称寸步不让。如果两天不给我们吃饭,我们便会变得失常,我们便会气得发狂。我们人类就前进了这么远!薇加表面上没变,但心却碎了。她母亲也死了,而她本来只跟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也是因为伤心而死的:她的儿子,薇加的哥哥,是位工程师,在1940年被投进了监狱。头几年他还有信写来。头几年她们还给他往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那儿寄过邮包。可是…  相似文献   

8.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济南部队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同志,为了掩护民兵群众和人民武装干部的安全,舍己救人,英勇牺牲。中国人民为失去这样一个好战士而悲痛,也为有了这样一个好兒女而自豪。王杰同志是雷锋式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他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为全国人民留下了一个革命战士的好榜样,还为中国人民留  相似文献   

10.
我在网上呼叫艾叶的时候,她的Q居然变成了一个大灰狼头像的MAN。他先是对我亲切地笑了笑,然后他怀着异常悲痛的心情说,告诉我一个消息。我手里捏紧了鼠标,心里一阵紧张。难道,艾叶出了什么事吗?可是大灰狼话说了一半,就去接电话。我只好耐心地守候着。大约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的时间后,终于等到他回来,他居然说:“这个号易主了:(,请尽快找到与你朋友联系的最新方法~~”啊,什么嘛!“祝你幸运~”我似乎看到他那幸灾乐祸的样子,所以气得想要扁死他。毫不犹豫地去查了一下他的资料,上面注着——浅灰色橡皮,17岁,定居上海,重点高中的帅哥。他还…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走着瞧!我这可算是恨上你了,恨上你们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哈里去天堂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天蓝色的彼岸》讲述的是主人公哈里在车祸后去向了另一个世界。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死了多长时间,他也曾试图回到他还活着的世界中去,并且对他的家人说一声抱歉。可是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更加不可能说出那句埋藏在他心中好久的话。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死了以后会是什么个模样,也许死后会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可是当我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以后,留给家人的却是无尽的悲痛。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活下去,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干该干的事情,去珍惜身边爱我们的每一个人。不要像书中  相似文献   

12.
一我在网上呼叫艾叶的时候,她的Q居然变成了一个男同志。那个大灰狼头像的MAN,先是对我亲切地笑了笑,然后说,他怀着异常悲痛的心情,告诉我一个消息,我手里捏紧了鼠标,心里一阵紧张。难道,艾叶出了什么事吗?可是大灰狼话说了一半,就去接电话。我只好耐心地守候着。大约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的时间后,终于等到他回来,他居然说:“这个号易主了:(”啊?“请尽快找到与你朋友联系的最新方法~~”什么嘛!“祝你幸运~”我似乎看到他那幸灾乐祸的样子,所以气得想要扁死他。毫不犹豫地去查了一下他的资料,上面注着——浅灰色橡皮,17岁,定居上海,重点高…  相似文献   

13.
北山 《初中生》2007,(18):22-23
文坛上有许多作家为写作如痴如醉,甚至痛哭流涕. (一)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便是其中一个.一天,几个朋友去看他,发现他从椅子上滑落在地,脸色苍白,以为他病了,嚷嚷着要给他请医生.巴尔扎克被惊醒了.当他明白原委后,悲痛地说道:"我没有病,我在写<高老头>,刚才,他死了,我心里难受,一下子便……"朋友看见桌子上的稿纸上还有泪痕,都深深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14.
天使的眼睛     
一位男人遭遇车祸,居然被奇迹般救活了,然而,当他醒来的时候,却面对一个比死还令他难以接受的残酷事实:他双目失明了。他简直痛不欲生,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与绝望之中。后来他被转移到普通病房,和一个小女孩儿成了病友。这个小女孩儿看到他,好像找到了玩伴儿一样,非常兴奋。她怀着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的死给草街乡老百姓带来了无比的,切身的悲痛。八月十六日,育才小学部在古圣寺举行追悼会。一清早,附近的农民农妇以及放牛割草的娃儿就来了不少,整个古庙,到处都是特别换干净了衣服,戴着黑纱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冷玉斌 《师道》2007,(7):50-52
《麦兜故事》里,麦太太给麦兜讲床边故事,准确地说是床边训话:“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早睡早起,他很长寿。”“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早睡晚起,他就死了。”“从前有个小朋友,他不孝顺,有一天,死了。”“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不听话,有一天,他死了。”……今天早上听课,听着听着走神了,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巴尔扎或托尔斯泰,他们的思想都是极为庞大、复杂、甚至混乱的;他们的世界观中矛盾的地方很多,列宁很突出地列举了托尔斯泰世界观中的矛盾,并且分析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也只是其中的一大部分,并非全部。托尔斯泰写了《三死》,在这篇小说中他歌颂自然和自然法则,歌颂死,他认识人要顺乎自然法则,就应当不怕死,视死如归,但是他却是很怕死,也仇恨死,他终生在和死的幻影作着斗争,他把他和死作斗争的感受和体会的一部分寄托在列文的身上而表现了出来,但这也仅仅是他的一部分思想,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18.
一个可爱的孩子走了,他是溺水死的。他出门的时候,对正在烧中饭的母亲说,他要到同学家复习功课。谁知他走出门后,就永远回不来了。那天,他和同学做完了功课,没有回家吃饭,而是在河边玩耍,却不知为何掉入了河中。等到有人发现,他们已在河里躺了很久了。孩子的父亲母亲在河边哭天抢地,但一切都晚了。孩子被打捞上来,人们发现他紧紧地抓着同学的手。他的父亲用了很大的劲也无法将他们分开。记者来了,注意到了这个情节,他判定孩子是救同学才死的,因为他拉着同学的手。这是一件十分感人的事,报纸第二天就刊出了这则新闻。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县的人…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他因病导致下肢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强忍住了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孩子,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相似文献   

20.
<正>20年前,也就是董旭午老师走上高中语文教坛的第五个年头,他自发地开始了"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当时称"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理由只有两个:一是他对"死瞄、死教、死考、死练"、目中无人、摧残身心、高耗低效的应试教育很不满,看不到什么希望;二是他受到了陶行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的思想的启发,要教学生过上一种真语文学习的生活,进而让他们接受一种真语文教育,将来能够成长为能力强、素养高的"语文人"。如今,20年过去了,全盘应试化、急功近利,"追分不见人"的高中教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各种不利因素都在挤压、冲击着他的"生活化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