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中 《语文知识》2015,(5):53-55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他与地坛的缘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我与地坛》时,课前要做哪些预备工作,课上、课后要生成些什么结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大散文,内容丰富、深刻,好多老师对它是既喜爱又害怕。喜的是有东西可讲,怕的是讲不了。于是乎认认真真搜罗资料,踏踏实实写好教案,然后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主  相似文献   

2.
察地坛本相 史铁生到过地坛的每一棵树下,走过每一块草地,见过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的地坛.与那些上下班抄近路的人们不同,他全方位无死角、全身心无杂念地观察过地坛,他熟知地坛最本真的样子,就如同丈夫了解妻子的素颜.史铁生眼中的地坛,是不带任何修饰的.  相似文献   

3.
<正>察地坛本相史铁生到过地坛的每一棵树下,走过每一块草地,见过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的地坛。与那些上下班抄近路的人们不同,他全方位无死角、全身心无杂念地观察过地坛,他熟知地坛最本真的样子,就如同丈夫了解妻子的素颜。史铁生眼中的地坛,是不带任何修饰的。  相似文献   

4.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绿树环抱的村庄,住着爱好和平的人们,人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可是有一天,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伙人,他们把大量的树木砍下来,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使这里变成了一个不夜的、喧嚣的都市。人们瞪大好奇的眼睛,目睹着这里发生的一切,但没有人上前去制止。  相似文献   

6.
    
夜,深深的,幽幽的。这样的夜,可以看到什么呢?夜,不只有月亮,还有灯光。幽幽的光,雾一样弥漫在花园里。静谧的花被笼罩得更美,更诱人。神秘的气息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是一个天堂。  相似文献   

7.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同的缘分写到古同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课文分析(如《大地、母亲、生命、生活的沉思与断  相似文献   

8.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9.
一、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我与地坛》是一篇感悟生命的诗歌。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了“我”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我们来推敲。我不禁要问: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我们还可以就此不断地发问下去。但问题显然在本段内难以找到颇具说服力的答案。只是到了第5段时,我们才渐渐理出文章的一些眉目来。于是作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10.
残疾作家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小说家。《我与地坛》是他“客串”的一篇享有盛誉的散文。全文一万三千多字,共七节,其中一、二节被选进了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我想课文编者之所以将这两节选作教材,大抵是看中了它的美学价值及教育价值。诚然,他的确堪称情感、生命等教育的最好教材。但我在这里要谈的却不是这些,我想谈的是《我与地坛》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变西宁十四中高三(四)班王生唯夜,愈来愈深了,四周一片寂静。山村的夜历来便是这样又深又静—只有村口那盘古老的水磨,还在吱吱转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今夜,山村依然很宁静,而不同的是,会夜,这里的庄稼汉们都没睡。他们三三两两蹲在打麦场上,...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被选编进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语言文字的表述看,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反映的是人与景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地坛中的发现,由景而思索;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母亲身上的发现,由事而体悟。粗看起来,这两部分的景物人事似乎缺少有机的联系,但实际上,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母亲更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换而言之,母亲更是一座地坛。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 《中文自修》2007,(11):50-51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  相似文献   

14.
《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16.
正解读《想念地坛》,"安静"是避不过去的一个词。全文"安静"一共出现12次之多。其中,有10次指的是地坛的安静,还有两次指的是安静的人生状态。那么,怎样才能称为安静?其一,就环境而言,没有声音,没有吵闹便是安静;其二,安静是一种安稳、平静的状态。史铁生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作者用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语言来阐释地坛的安静——"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相似文献   

17.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  相似文献   

18.
去过北京,并且痛痛快快地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该玩的地方都玩过了,却不曾想到还会有一个地坛。若不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恐怕真的要将地坛错过了。 很喜欢《我与地坛》,也爱屋及乌地想亲临  相似文献   

19.
冯小亚 《现代语文》2008,(12):41-42
《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也是一则包含磨难、历尽沧桑、感悟生命的沉思录。它凝聚了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难言的感受。史铁生在生活的磨难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地坛里,把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交付给地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活动于自然中的生命融为一体,从中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我与地坛》同样也是一篇充满了美学意趣的散文,充满了对生命、对母爱的思考与情思。  相似文献   

20.
潘健 《教师博览》2007,(3):50-51
记忆深处有一块美丽的家园,一如史铁生心中的地坛。当夜幕渐渐低垂.星斗满天,风儿在外面漫无边际地游荡.心儿却在茫茫夜海漂流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怀想起那段时光。那些随风而逝的日子,有如恬淡的花儿,永远地开在我寂寞的青春枝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