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省部分高中校本课程实践表明,目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校本课程的实践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1.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2.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3.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基于高校整体课程的规划;4.超越"节日"式的校本课程;5.对校本课程引入过程性评价;6.强化校本课程的领导意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仍然不足,甚至还很肤浅.本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的特点、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自国家提出三级课程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本文着重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式,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几个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做文献综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创编,这几个课程开发方式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江苏、上海、天津等地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突出成就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同时,一些学校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陕西省大多数小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相应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机制;已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课程较少、类型单一,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主义;忽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多项能够促进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具体有: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合作研发校本课程;通过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受到了开发环境和开发主体等因素的制约.面对这一现实情况,若要使校本课程开发真正起到体现农村学校办学特色的作用,就必须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客观环境,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自身素质,建立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归纳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安徽省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设置仍显薄弱,课程组块体系有待完善.提出了把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拓展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广度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专业素养成为制约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厘清了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然后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所需的专业素养.最后,在分析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基础上,探讨了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高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在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忽视过程性和功利主义的严重倾向.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开发过程中清除功利主义倾向、正确认识校本课程的"独立性",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使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需要,有利于学习和教学.  相似文献   

9.
校际联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课程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上的局限,致使这一开发途径在实践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运用.校本不应局限于本校,个性离不开共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本文指出校际联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灵活、适切的课程开发形态.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本文坚持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取向,把其划分为外缘主体和内核主体、一般主体和支柱主体、现实主体和潜在主体等几个层次.试从'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这个立体结构的角度阐释,提出广大中小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1.
荣嵘 《现代教育科学》2012,(6):10-11,116
"以人为本"是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旨在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这就将校本课程开发提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上来。而当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却存在着如下误区:1.把校本课程开发单纯理解为换教材。2.把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同。3.受升学制度、考试制度限制,校本课程开发跟风盛行。4.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尚无如此经历的教师来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其能力与精力局限凸显。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性、联动性、整体性、差异性的特质.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取向.从职业教育发展成功范式看,校本课程开发以其最活跃的课程功能实现着职业教育的价值,实现着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并成为一种国家教育行为.未来,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将更加切入校本的原本内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探索将更加具有个性化的特质与整体化走势,同时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学校专业化程度的结合性载体.  相似文献   

13.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本课程开发是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以学校为主体实施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它也鼓励家长和社区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观点和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我国以往的课程编制有一个很大的弊病是统得过死.这种局面要改变,就必须鼓励各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目前我国确立了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特别是学校作为课程行政主体的地位得到了确认.但三级之间的课程权限和责任范围还不明确,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地位很容易落空,变得名不副实.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付诸实践还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才能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学校、教师都必须认真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的重要标志.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日常工作.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科学地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沿着正确轨道前行.我们就必须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文本规范.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那么教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强化其自身的课程意识.因为鲜明的课程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从校本课程开发中强化教师课程意识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教师应该具有的课程意识,它们包括:主体意识、制度意识、学理意识、价值意识、开发意识等,并讨论了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客观要求.本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意义及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对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与农村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天中学刊》2010,25(2):63-64
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农村校本课程可分为自然、人文和科技三大类.开发农村校本课程,首先要对农村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进行准确定位,然后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8.
微型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化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维度缺失,"微型课程"是超越其局限的新思路.微型课程开发是由教师针对任教班级学生具体学习需要,所进行的短时班级性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从深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立场看,微型课程开发有助于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密切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联系;增强校本课程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等.为推进微型课程开发,在观念层面应树立明确的开发意识,在行动层面需遵循规范的开发步骤,在制度层面应建立合理的开发交流与分享平台.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中的新生事物,确立科学的校本课程观,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可以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少走弯路.科学的校本课程观是一个理念的体系,由决策的民主化、课程目标的生本化与多维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与特色化、学习过程的综合性与探究性等理念构成.具有科学的校本课程观,其课程开发的理性色彩就较为浓厚,就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基于教育生态学的整体效应和耐度定律,教育生态位原理,教育生态平衡和失调规律以及教育生态链法则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校本课程的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作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