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具体表现在: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形成了邓小平发展理论;江泽民同志作出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理论体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进一步明确地提出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20年代起,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上,飘扬着三面旗帜:一面是以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为代表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旗帜;一面是以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为代表的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旗帜;还有一面是以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为代表的江泽民教育论述的旗帜.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教育论述,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教育魂.  相似文献   

3.
论“特色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刘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4.
自 20世纪 20年代起,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80年来,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上,飘扬着三面旗帜:一面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旗帜,一面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旗帜,还有一面旗帜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对教育的论述。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教育论述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教育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辉历史,深入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同志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的发展已由“让一部分先富起来”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论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和如何发展的理论。邓小平关于发展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路径依赖、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检验标准等内容,构成了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留给中华民族和贡献给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的思想和“三个有利于”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时期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运用“三个有利于”理论的重要成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综合国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邓小平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0世纪是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坚持以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自己的建国主张,使社会主义成为一个世纪来中国发展的主线。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以各自独特的理论风格和创新精神,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实现着对前人的超越,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展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先进生产力、先进化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