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化系荣誉教授、东亚图书馆荣誉馆长、英国李约瑟东亚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员,知名图书史、印刷史与文化史专家钱存训教授所著的英文版《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一书,自50年代后期出版后,曾两次重印,一次再版。1975年,该书中译本由周宁森翻译,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81年再版;1988年,该书中文版第二次增订本由祖国大陆著名书史专家郑如斯教授增补,以《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与文字记录》为名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时代书籍以什么物质为载体?这是没有疑问了的,古文献有着明确的记载。《墨子》说:“以其功书于竹帛,传遗后代子孙。”这是说,历史是写在竹帛上的。但随着竹帛书籍的大量出土,先秦以来古书的具体形制(即装帧形式)如何,却反而产生了疑问。《汉书·艺文  相似文献   

3.
国外对中国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但中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却是相当晚近的事情.1949年,莫东寅先生的《汉学发达史》一书出版,尽管篇幅不大,但该书中对欧美诸国的中国研究作了很精致的梳理,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发展线路还是非常清晰的.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海外汉学通史著作.  相似文献   

4.
冯田芳  赵慧闪 《出版科学》2011,19(2):110-111
由方厚枢先生编著的《中国出版史话新编》一书于2010年12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60多万字,共收49篇关于出版史的史料和资料,其中包括《古代出版史探索》《当代出版工作纪事》《历史回望散记》《缅怀故人》《附录》五部分,内容从古至今,点数了出版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成就,有着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应用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数字技术应运而生.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个性化强和融合性好等多种优点,对以纸质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中国武术史》一书在新媒体时代,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本文立足新媒体视角,对《中国武术史》的出版情况进行简要阐述,并尝试分析新媒体的出现对《中国武术史》的出版发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出版社今后探索该类图书出版和发行的新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于去年向全国各地发行图书六亿一千多万册(张),比1980年增长18.3%。去年,上海各家出版社,共出版各种门类图书二千五百多个品种。其中有些书已成为畅销书,如《名人名言录》、《365夜》、《在密密的书林里》等。政治思想读物《青年之友丛书》、《青年信箱》等;长篇创作小说《风萧萧》、《一百零三天》、《西线轶事》等;学术著作,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论》、孙叔平的《中国哲学史稿》、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周谷城的《史学与美学》、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胡寄窗的《中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三节我国初期的书籍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的简策和绢帛上的帛书。古籍上有“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墨子·明鬼》)等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帛已成为写书的主要材料。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文中说的更明确:“著于竹帛谓之书”。我国书籍至此才有了定形,用竹帛写的书籍是我国正式写本书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正的是《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和《图说汉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两书作者为同一人,即刘正(京都静源)先生。根据两书封面或"后记"部分的介绍,刘正先生曾经留学日本九年,并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三卷本近百万字的《汉学通史》。两书即  相似文献   

9.
1824年,英国汉学家汤姆斯首次把《花笺记》翻译为英文,并题为"CHINESE COURTSHIP"在伦敦出版。此书在汉学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国内对其研究并不深入。  相似文献   

10.
徐有富教授的目录学新著《目录学与学术史》一书的出版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理论上,该书作者对历代目录所构成的通代学术史性质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中国历代目录实际上就是中国学术史的缩影”。方法上,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精心选择富有代表性的目录著作进行目录学研究与宏观的学术史建构;其二,紧紧抓住目录本身的要素特点,精心设计研究论题,进行目录学与学术史的研究工作。成效上,表现为学术史研究内容的丰富与扩大。该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1.
石伟 《出版参考》2012,(33):9-11
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9月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文件(以下简称通知),此文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推动学术著作出版繁荣发展,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升我国学术著作的创新能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值得认真学习。《通知》内容第一条给出了学术著  相似文献   

12.
范凡著《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一书,注重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论著的调查统计,围绕图书馆学核心内容进行阐释,有着宏大而开放的学术体系,全面展现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论著的规模与特色,是近年来有关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该书继往开来,对推动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史研究,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菡 《图书馆杂志》2003,22(4):64-64,8
钱存训,江苏人,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自1948年任职美国芝加哥大学以来,一直专注于中国书史方面的研究。与书史有关的书籍制度、纸的制造、印刷术的缘起,都在研究的视野之内,60年代曾有英文本的《书于竹帛》一书问世。纸与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文明的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钱存训教授的孜孜努力,在英语世界中既注意到国内考古的新成就和国外汉学研究的进展,又搜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传播的迹象与记载以及散出的文物,获得了当时国内处于封闭状态中学者难以了解国外研究的发展动态,和西方国家中一般人中国文化浸润不够深厚故难以企及的成就。著名的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特约请他为系列著述《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4.
<正>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870001)基金资助的《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一书,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以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为研究对象,从它们的产生背景、研究内容以及对当时和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来考察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明辨其是非得失,以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作为一部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述史,该书是作者范凡女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反复锤炼而成的,将为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学术史的构建提供一块可靠基石。  相似文献   

15.
曹之先生《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隋唐五代出版史的学术著作。此书具有内容全面、条理清楚,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表以附文、图文并茂等特点,对古代出版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研究》是一份大32开、252个页码的大型集刊,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它没有公家的经费和补贴,除排字、印刷和装订之外,编辑、版面设计、校对和出版、发行等工作,都是一些热心出版史研究的老同志义务来做的。 《出版史研究》已出二辑。先后介绍了中国最早的一家出版社(创办于1815年前的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和大量中国人参与的、中国最早的一副铅活字制造活动和马礼逊的《中国语文字典》;介绍了晚清西书中译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年内战时期苏维埃区出版简  相似文献   

17.
编者同志: 我建议编写出版一部《中国出版史》。我们应了解和研究过去的历史、传统经验;应为培养出版干部提供教材;同时“出版史”又是革命史、文化史、科技史的组成部分。把这一部书编出来有重要意义。具体搞法,我认为可以分三个步骤: (1)从组织编写革命出版回忆录、出版大事记等着手,为编写出版史作好准备。这些出版史料,可分辑陆续出版,内部发行。 (2)革命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的重要组成部份,可将《中国革命出版  相似文献   

18.
赋史研究的新开拓──评《魏晋南北朝赋史》章沧授《魏晋南北朝赋史》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程章灿先生的博士论文;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正式出版。这部学术著作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赋学断代史研究的空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详细地将魏晋南北朝辞赋发展的面貌,展现在...  相似文献   

19.
信息窗     
《不倦地追求——王益出版印刷发行文集续编》已由印刷工业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是印刷工业版《不倦地追求——王益印刷文集》和中国书籍版《王益出版发行文集》两书的续编。全书约50万字,分出版、书刊印刷、图书发行、出版史研究·回忆录、国外出版情况和研究五部分。书中共收入王益近年公开发表的讲话、研究性论文、回忆  相似文献   

20.
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9月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文件(以下简称通知),此文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推动学术著作出版繁荣发展,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升我国学术著作的创新能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值得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