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效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研究的相应成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的公众使用率高低是衡量电子政务系统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如何增强电子政务公众采纳意愿进而提高电子政务的公众使用率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将社会影响理论引入电子政务公众采纳领域,以公众感知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社会影响对电子政务公众采纳意愿的影响机理模型,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影响对电子政务公众采纳意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公众感知在社会影响和电子政务公众采纳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控制变量方面,受教育程度和网龄对电子政务公众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公众满意度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公众满意度角度分析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使用调查问卷对保定市电子政务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运用CCSI模型对实证中保定市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保定市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公众满意度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改进原则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公众的采纳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分析个体采纳过程的主流研究模型,结合电子政务的特点,对电子政务公众采纳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提出基于过程的电子政务公众采纳研究框架.以此为基础,分别探讨了采纳前阶段公众对电子政务服务(概念)采纳意向,以及采纳后阶段用户对政府门户网站(载体)持续使用意向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变革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提升政府效率、增强政府透明度及联动公众的重要工具。而信息资源共享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环节。但是,传统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理念误区,以及重硬件轻软件、重系统轻资源、重建设轻制度等问题,忽略了政府工具变革过程中的公众需要。因此,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以公众导向为基点,通过项目论证开放化、技术支持市场化、绩效评估社会化等措施,推动以公众为导向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对促成公众、企业、政府及政府部门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再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岚 《现代情报》2012,32(9):121-124
针对电子政务公众参与行为的特点,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理性行为模型以及信任理论构造出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对概念模型中的潜在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构建其观察变量,并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对调查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电子政务公众参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欣  张楠  孟庆国 《情报杂志》2012,(9):191-196,201
借鉴了国内外电子政务采纳领域研究成果,结合服务质量理论(SERVQUAL),进行ECT模型的适度扩展,注重区分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效能”和“网络系统支持”的两个维度,分析电子政务采纳过程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并验证了基于全过程的电子政务公众采纳模型.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IT采纳理论、ECT模型,而且拓宽SERVQUAL理论的应用范围,为今后致力于该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加深了解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2003年11月22日至12月4日,国家信息中心组团赴加拿大进行考察。考察团一行12人,团长和副团长分别由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和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巡视员程建林担任。考察团访问了加拿大总理府财务委员会(TBC)、公共事务与政府服务部(PWGSC)、工业部、安大略省政府、多伦多市政府、渥太华研究与创新中心(OCRI)、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城市应急通信中心等七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了解了加拿大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情况。此外,考察团还听取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和美国ENTRUST公司在通讯和网络安全方面支持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的案例介绍。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以服务公众为核心的电子政务的国际发展趋势、意义和作用;选取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等36个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借鉴联合国和欧盟电子政务评估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从公众用户的角度出发,重点从便民服务、教育、医疗、交通等9个领域评估了面向公众服务的中国城市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分析了面临的新形势,最后提出应从提供电子政务的个性化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服务的用户体验度、缩小数字鸿沟、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结果导向型”电子政务发展评估、重视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完善电子政务的市场化推进机制等方面发展面向公众服务的中国电子政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单洪颖  张亚男 《情报科学》2007,25(4):506-510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树立以民为本的建网理念,以社会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外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主要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现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建设我国公众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下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能更方便地沟通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工具,在客观上搭起了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对电子政务的使用能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行研究,期望能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的作用,促进地方政府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服务中地方政府与公众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电子政务服务中地方政府和公众的行为特征和利益关系,构建电子政务服务中双方的单次动态博弈模型,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双方群体博弈行为规律,运用博弈规律解释电子政务服务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促进电子政务服务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利用笔者曾参与的福特基金电子政务项目的部分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公民在获取、利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中存在的“数字鸿沟”现象,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2007年厦门发生的"PX事件"为例,探讨了手机媒介对于公众参与、社会融入(social inclusion)和市民性(citizenship)的培育和影响。以语音电话和短信传播为主要信息获取与群体组织渠道,厦门市民积极参与了当地的环境保护运动;与此相同,当地政府在事件后期同样以手机媒介为载体,积极搭建起沟通政府部门与市民百姓的公共信息发布与反馈平台。厦门"PX事件"为手机传播、公众参与和电子政务相互融合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对社会民众而言,手机信息的传播扩散,为他们关注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会;对政府部门而言,手机传播的及时性、普遍性等优势,对于形成与规范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有积极的意义,是吸纳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和民主监督过程、提升政府决策在公民群体中的理解和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焦微玲 《情报杂志》2007,26(10):36-38
在借鉴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电子政务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以公众为核心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成功经验和国内外学者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的七个基本要素,即测评模型的潜在变量。然后将这些潜在变量转化为可测变量,同时将可测变量转化为直接面对公众的测评问题,并以此形成调查问卷,获得实证研究的数据。接着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的测评模型,并通过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建立的面向服务对象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调查体系和统计识别模型,对面向企业和居民的公众服务型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对相关用户的服务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寻找并分析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电子政务需求的重要因素、服务内容和迫切程度,确定用户真正需求和迫切需要的服务内容,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了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公众信息行为对电子政务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对策.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对外交流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目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公众普遍采纳是电子政务服务生命力的体现。电子政务公众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提取出了包括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公众因素和质量因素四大类20个电子政务公众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并且通过复杂系统DEMATEL模型构建电子政务公众采纳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识别关键因素,探寻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社会影响和行为控制认知是影响电子政务公众采纳行为的最关键因素,其中前四个因素也是影响其他因素程度最大的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电子政务公众采纳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建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调查体系和统计识别模型,并对电子政务用户(包括企业和公民)的最终需求信息进行采集。从地域、行业、年龄的角度对目前我国公民的电子政务意识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影响我国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的因素,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了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英国最早提出“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间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内容。公众在与科学的关系中,身份也不断变换,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无论何种身份———目击者、消费者还是公民,公众都将参与到具体的科学决策过程以及对将来科技发展道路的规划活动中,发挥参与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