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市场的发展,使“招聘启事”成了激动人心的字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85%以上的报刊都登过“招聘启事”。“招聘启事”给僵化的人才机制带来了活力,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不少人得以施展才华。遗憾的是,一些居心不良者也同时瞄准了这一热门,按“招”索骥,充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给人才市场投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2.
企业教育如何面对社会人才市场李良旭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作为企业教育,要牢牢树立“人才第一,人才致胜”的思想,抓住人才市场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关键,在人才市场与企业用人之间架起一”金桥”.笔者认为,在当前,企业面对社会...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做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必须面对大连市人才市场。在参与人才市场分割的运作中,首先应占据环绕大连市中心的区、市、县边缘地带,变“人弃我取”为“人无我有”;在此基础上谋求从边缘向内延伸的中间地带的发展,创建我们的特色专业;大连大学参与大连人才市场分割的主战场是在中心地带,为求发展和发达,我们必须投入“人有我也有”的激烈争夺。我们所参与分割的大连人才市场是一个三维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张博 《中国培训》2006,(11):11-13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青海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方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要素市场,人才市场在人才的合理配置上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青海省人才市场的现状人才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随着经济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发展成熟的。青海省的人…  相似文献   

5.
健全高校与企业沟通机制理顺毕业生供需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它和企业通过人才市场这一有形或无形的平台,实现着人才的转移和交换。从表面看,高校作为人才市场上的“供方”,毕业生的质量是其生命线,它们理应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为己任;企业是人才市场上的“需方”,它们最想得到立即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货真价实”的优质人才。也就是说,供需双方在人才的规格上是存在共识的,合格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学校的追求,也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一些供需错位的怪现象,客观上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人才培养的沟通机制,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合格率”,减少教育和人才的双重浪费  相似文献   

6.
闹市长街中择一宽大厅堂,在大红纸上写上些“人才紧急供求信息”之类的火热话题,再装点些花花绿绿的彩旗标语,时不时播放些时新鲜活的流行歌曲……一下子就能聚来成百上千人。这地方远看像个集市,走进来一打听,人家说:是人才市场……走进人才市场时□辽宁陈曦先讲一...  相似文献   

7.
无锡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创意人才市场还没有宏观的认识。在分析无锡文化产业与人才市场的调研问卷基础上,从企业的角度剖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高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中存在的误区和缺陷,有助于找寻一条符合无锡创意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人才市场更加青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些持有“双证”及“多证”的中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中专毕业生在众多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成人教育要与人才市场接轨人才市场是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流动,以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与人才市场存在着宏观的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用人单位向人才市场提出“需求”,即要求成人教育来“提供产品”;而教育也须通...  相似文献   

10.
《生活时报》2002年3月12日文章指出人才市场最近出现了一种新概念:由原来的认为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转向“有需要才是人才”。业内人士预测,科技一日千里,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改革。因此,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因为工作和学习忙得要命的人,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闲得无聊的人。来自各地人才市场的信息表明单一技能者想拿高薪越来越难。有关专家指出:外语和计算机已经成为原先的专业人才转向为复合型人才必备的两大工具。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用不了5年就会跌入低薪。此外,就业竞争加剧与证书…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是具有向综合性高素质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需要的是适应面广的学生,“一人多技”、“一专多能”,在竞争中必然占有优势,中等职业学校要谋求生存,必须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综合教育发展,力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人才流动的步伐将在我国进一步加快 人事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将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疏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推动人才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加快建设统一人才市场。人事部负责同志说,要结合深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动各类人才由“单位所有”到“社会所有”的转变。 人才市场监管和调控也将得到加强 负责同志强调,要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建设,抓紧制定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人事争议仲裁条例。保护人才流动中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建设人才市场诚信体系,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人才市场是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并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日趋完善和扩大。人才市场大致有两种含义:(1)人才(指有特殊才能的人)将不再处于原来“计划分配”背景下的被动地位,社会将提供给他们完全的选择职业的自由。而他们本身,也将更注重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2)人才作为一种特殊劳动力,他的价格(价值)将由市场来确定或认可。当然人才不可能象商品一  相似文献   

14.
树立三个观念 建好人才市场黄杰,陈颖,谢军如何建好人才市场,使人才市场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必须牢固地树立三个观念。一是要树立大人才观念。这是对人才的认识问题,也是建好人才市场的前提和关键。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指能运用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5.
<正> 高校必须面临三个基本教育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和如何培养? 我国的人才市场需三种类型人才:第一种是能够适应市场机制人才。第二种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宏观调控机制的人才。第三种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习惯机制”的惯性运行,并促使其发生转变的人才。 高等学校要将培养“智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的人才市场,实在是一言难尽。一方面,各地各行和各业都高喊“人才短缺”,斥重金开高薪到处“挖”人才,“抢”人才,但人才仍然短缺;另一方面,许多有经验很能干但无文凭的真才,却被束之高阁,下岗废置,冷落有加,盖因他们没有入行进门的那块“敲门砖”。由于用人观念的不同,许多地方、行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用人“死角”,用权威人士的话来表述,这叫人才选用的“身份歧视”,包括学历、户籍等,而其中尤为甚者又表现在学历和文凭上。比如几乎所有的招聘和任用,都在有意无意地误导社会:高价值的人才只能从高学历的人中产生,没有学历和文凭者…  相似文献   

17.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人才市场正悄悄发生着这样一种变化:大学生工作难找,而技术工人短缺。其实,我们今天的人才市场所面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人才的结构性失衡。 2002年的人才市场,继2001年后,再次出现了大学生一次性就业不断下降的局面。“一头热,一头凉”,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需求清淡,而高级技工却炙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人才市场的建立,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完善的人才市场既为学校更科学更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提供了条件,同样也为学校教师流失提供了可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前,能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积极开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成为决定学校兴衰与成败的关键。怎样吸引人才,怎样激励人才,怎样留住人才,也成为每一所学校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流动管理中,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稳定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笔者认为校长应具备以下六种观念。一、市场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说,北京市有我国规模最大的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可以说是我国人才环境最好的地方。目前居住在北京市的高层次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数以百计,大学里更是藏龙卧虎。但诸如“本市高层次尖端人才缺乏,目前仅有10名两院院士,全市93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有22名已经退休”字样的报道仍屡见不鲜,原因也是因为这些人才不是北京市养的,他们属于中央在京单位。这种说法依据是否“北京市自己发工资养的人”的标准而把市属人才和首都其他人强行分开。王通讯认为,这些根据行政地缘将本是一个整体的“人…  相似文献   

20.
《陕西教育》2009,(4):4-4
“2009年西北地区毕业生网上招聘会”于4月15日举办,届时将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免费服务。这是西北地区人才市场首次联合举办的网上人才交流会,标志着西北地区人才市场第一次实现了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