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六到十七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出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喻金芳 《湖南教育》2002,(11):50-51
尝试自读,探究学习导入。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欣赏巴金爷爷所描写的鸟的天堂。(板书课题)自读。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读。(出示自读提示)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品读。②针对本段提出问题,试着自己解答问题。③熟读本段,争取读出味来。指导。你喜欢哪些句子?哪些段落?把它标记出来,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反复品读。(教师巡视时相机指导)交流成果,合作学习(一)初步交流师: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先与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可有序、可变序、可无序进行,教师巡回…  相似文献   

3.
一、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1 鼓励学生参与板书教师询问 :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请一名代表 ,把课题写在黑板上。2 激励学生积极读书教师导语 :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 ,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 ,你就站起来读。读后 ,可以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二、了解“认知起点” ,据实施教1 直接了解 ,开门见山教师设问 :学这篇课文前 ,有谁知道“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2 设计情境 ,展现已知教师出示 :作战图和人物画像。启发学生 :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  相似文献   

4.
一、以读代讲,凸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教师引入课文,出示预习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随后学生在质疑中提出了“为什么山区人民用杜鹃花来比喻这位教师”等6个问题,教师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划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品读。)师:好,同学们,谁愿意把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读给大家听?生1:最让我感动的是第14小节。(生读)这里写老师为小女孩所作的奉献,这种精神让我感动。师:和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请举手。还有其他小节吗?生2:令我感动的是第19小节。(生读)这个自然段写出了她像一朵山区人民喜…  相似文献   

5.
一、揭题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图片,想不想看看? 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资源卫星、侦探卫星……)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跟踪台风的卫星.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台风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跟踪?为什么要跟踪?)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检查预习 ,引入课题1 同学们 ,老师课前让大家回去了解树木的用途 ,下面请大家根据课前的了解汇报一下。(树木的用途 :可以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 ,可以做家具、课桌……)平时 ,你们做过哪些帮助、爱护树木的事情吗?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3 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一位老爷爷和一棵小树之间的事情。板书、齐读课题 :爷爷和小树。4 从课题可知课文是讲爷爷和小树的。爷爷是人 ,小树是植物 ,为什么把人和植物写在一块呢?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吧!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识记生字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提出初读要求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读…  相似文献   

7.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读了课文有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开始自由读文,教师同时播放轻音乐;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思考得也很专心,老师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说给自己听听,一边说说,一边改改,组织好语言。 (生自言自语,说、思、改相结合)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的感受与小组同学分享分享。 (生开始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给全班同学听?想说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贝多芬真了不起,无意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郑百苗 《福建教育》2005,(11A):30-32
[聚焦缘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有这样的现象: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交流问题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如此引导,看似在开放中激发思考,可因为“问域”宽泛,  相似文献   

9.
陈星 《福建教育》2007,(6):26-28
一、猜读验证 感知内容 师(出示金钥匙):刚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老师就将这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你们,为的是让你们看完课题就猜猜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同学们都猜了很多。现在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们猜中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对照印证你猜到了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相似文献   

10.
一、读题提问,把握整体1.爬山虎是动物吗?读文之前,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2.请自由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哪些给你留下了较深印象。(学生初步感知,初步交流即可)【利用课题“爬山虎”像动物并有脚的特点,引发学生推想课题写的是动物还是植物,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读通读熟,用图感悟1.这篇文章是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所以要多读读,多体会。下面请大家小声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2.自己尝试一下,读几遍把文章读熟。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流利。3.观察课文插图,试…  相似文献   

11.
丛蓉  丛筱燕 《山东教育》2002,(34):30-31
师:同学们好。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翠鸟》。谁会写这两个字?好,请你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看,他写得对不对。师:写对了吗?生:“翠”字写错了。师:谁来给他提个醒,怎样改对这个字。请你自己找个小伙伴来讲吧。生:“翠”字上面的“羽”字没有钩,下面的一竖刚刚出一点头,不穿过去。师:对,赶快改一改。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为什么给这种小鸟取名为翠鸟?“翠”是什么意思?生:是因为这种鸟身上的羽毛大部分是翠绿色的,“翠”是翠绿的意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查字典了。师:真好。不懂的词查字典,你很…  相似文献   

12.
(老师让学生看地图,介绍安塞腰鼓导入课题)一、感知"腰鼓"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生:课文第六到十七段是写打腰鼓的。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  相似文献   

13.
一、朗读感受师 :上节课 ,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每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到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 ,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想 ,你最欣赏同桌朗读的哪些段落。(生选优美段落 ,同桌互读互评)师 :哪几组同学来向我们展示一下?A组 :男生 :(读第8自然段)女生 :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流利 ,但在感情处理上 ,“似乎……”这句话前面的感情太强烈了 ,后面上不去。(众笑)师 :同学们 ,了不得 ,一上来就是一个专家级的点评。我想 ,她说得这么好 ,读得一定也不错 ,请她读一下。女生 :(略显羞涩地朗读第8自然段…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一种教学思路:1.你觉得在这部分课文中哪些词语显得很重要(写得很精彩)呢?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把它们画下来,准备讨论。(读后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5.
教师: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这个“自由”是怎么写出的?请你读给大家听。学生: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莴瓜、玉米、蝴蝶)随便他们怎么样?教师:你有没有发现写它们的“自由”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相似文献   

16.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1.一读,感悟情感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哪些水果?为什么?师:这么多同学爱吃苹果,你们知道吃苹果的好处吗?师:苹果有这么多的好处,它是我们的好朋友。那我们就去和好朋友苹果(板书:我是苹果)谈谈,看他是怎么跟我们说的。②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师(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一幅图):我们就是苹果树下的那些小朋友,让我们细细地和朋友去交谈一下。(学生自读课文)a.指导朗读,表达感情。师:苹果跟你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可以读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读全文…  相似文献   

17.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第五册一篇新选的记叙文。文章通过父亲解决“道德难题”告诉学生:“诚实+信用=财富”这一道理。备课中,我对本课作了如下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首先板书课题,从解题入手:同学们知道彩票吗?什么叫“中彩”呢?如果你家中了头彩,你和你家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可是文中的父亲中了彩之后,却没有一丝喜悦,为什么呢?在学生轻读课文,克服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标画出哪些自然段是写中彩“那天”的事情的;哪些自然段写的不是中彩“那天”的事情。学生带着问题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教学生学写比喻句一、联系课文,认识比喻句。首先我向学生发问:有谁能从课文里找出含有“……就像……”“……好像……”“……像……似的……”的句子?找出后,读给同学们听。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  相似文献   

19.
邱燕  张德全 《考试周刊》2011,(48):56-56
一、复习导入,把握整体师: 孩子们,你们已经初读了第18课,请同学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的童年故事发生在哪里?(强调“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多姿多彩?“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又是怎样生活、成长的?祖父的园子为什么让作者念念不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跟随作者走进这个大园子。  相似文献   

20.
一、整体领会窃读感受 师:这篇课文,作者为什么要用“窃读记”作题目?课文中的哪些短句可以说明作者是在窃读?请大家用笔旁注。(生动笔旁注,师巡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