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桂侠 《陕西教育》2007,(10):26-27
随着翻译活动的不断深入,翻译研究的不断趋向深入,翻译研究中对翻译标准的争论也就愈加激烈。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译读是学翻译过程中一个能动的主体,读对译语本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由于读的审美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有所不同。译对译读语言和化审美特征的关照以及对译读情感需求的关注是影响学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依据西方解释学,当理解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人们对特定的外部世界的理解就发生了基本的改变,从而转向了对人存在的本体性思考.翻译中,理解的形成,意义的发生,就是作者的"视域"和译者的"视域"得以"融合"的结果.然而,翻译中的历史文化阻隔,使得意义的传输变得困难重重.对同一原著不同译者(译本)的多种解读,使我们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具有建设性的重要作用.同一原著多种译本的互补性关系体现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实行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派生出众多的衍生学科,语用翻译理论也是其中之一。本文就语用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中广泛运用的功能翻译理论开展比较研究,从而寻找文学翻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翻译文学文本的接受形式的跨文化性,利用姚斯的两种接受形式—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说明翻译文学文本的解读是两种文化张力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有机复合。  相似文献   

6.
吴艳晖 《考试周刊》2009,(28):40-41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性,主张文本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儿童是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的目标读者.因此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儿童应该成为译者首先关注和审视的对象。文章运用接受理论,通过对译者和读者的地位以及译作的性质的探讨.谈一下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以期促进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语言意义的不确定和指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在翻译实践中,单一的翻译标准是永远不够的。对多元翻译标准的特点和读者,译者的主体作用,解读的多样性,在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实行翻译标准多元化是必要的,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依据。国内外翻译家对翻译标准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或原则,但争论颇多。本文通过回顾中西方翻译发展史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翻译标准不应该绝对单一,而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本意义是不确定的。本意义依赖于读的阅读,读在对本的诠释中起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的前理解;译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本为依据;译还要相信译读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程度与可接受性必须以如下标准为依据;符合知识的客观性,符合理解的合理性、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接受理论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伊瑟尔和姚斯的意义未定性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入手,探讨了翻译领域出现的复译现象,认为复译现象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指出,复译对于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接受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文学接受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将英语阅读教学看作是学生与文章作者的对话,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文章的阐释。通过借用文学接受理论中的“期待视野”及“空白”概念,尝试建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阅读自主式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严晓江 《海外英语》2011,(10):16-17
接受理论强调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传导者、接受者与传导内容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将该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对话,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要把握"视野融合",将翻译理论、跨文化意识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空间,在情感互动中渗透人文精神;三要尝试多样化的翻译训练与测试方式,精讲多练,注重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4.
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野,探讨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首先对目标读者在接受能力、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义德 《培训与研究》2010,(10):129-132
数字习语作为习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通常简练、生动、形象。本文运用接受理论,分析了数字习语产生的文化差异,并从视野融合的角度提出了英汉数字习语翻译的建设性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的文学接受论散见于他的文学艺术批评文章,其要点有三:“前期快乐”是原则,也是接受效果;对人物的“同情”基于“理解”,而“理解”也成为接受者对高水平创作的心理吁求;“认同”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表现,也可作为作品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在论述方式上,弗洛伊德对文学接受心理特征的分析总是与对文学创作技巧的探讨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比较文学学者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意义重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时代特征和特质有很大的帮助。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分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