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主体和客体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市召开,着重就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研究主客体问题的意义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述如下: 一、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规定性在主体的规定性上  相似文献   

2.
一、档案的文化价值 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主体用来衡量、评价客体的尺度,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它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价值来源于实践,本质上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评价尺度之间的统一。因此有学者将价值定义为“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的性质和程度”…。虽然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价值的大小最终还是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意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批判了只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的这种旧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巢乃鹏 《中国编辑》2012,(4):21-23,42
在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是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指文稿、作者和读者。编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编辑主体(编辑人员)与编辑客体(作者、读者),编辑客体之间(作者与读者)强烈互动的三角锥模式。数字出版业态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带来了编辑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凸现。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中的读者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编辑客体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增强,这成为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编目工作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以书目数据的形式提供信息服务,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对编目工作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研究编目工作的服务方式和图书馆服务评价理念的转变,明确了编目工作服务质量评价中的主体、客体、评价视角。基于编目工作的间接的信息服务方式和用户为中心的评价视角,提出e-服务质量评价适用于编目工作。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进行了服务质量评价要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非核心期刊1666种,占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总数的69.21%,但却是被忽略的大多数,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被赋予刻板印象.非核心期刊的存在有其合法性与必要性,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获得公平的竞争环境.当下国家推出相应扶持政策,非核心期刊群体的身份意识在觉醒,形象重构有了可能性.以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要特征的非核心期刊评价能推动非核心期刊发展,本文基于全评价理论框架,分别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和评价制度六个方面对非核心期刊评价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研究中国内地31个省区在社会科学合作中实力和地位的变化过程,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省区间的社会科学合作动态,为科技管理者布局地区研究规划、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利用1998-2017年中国SSCI论文数据,构建中国内地31个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多维标度方法,分析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结论] 1998-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强度逐步提高;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越来越多的省区加入到合作网络的核心、半核心区域,边缘区域省区的数量大幅减少;各区域社会科学合作研究的主要领域是经济与商学、心理学、健康学与环境学;内地跨省区的社会科学合作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中的省区之间、核心区域与半核心区域的省区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研究中国内地31个省区在社会科学合作中实力和地位的变化过程,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省区间的社会科学合作动态,为科技管理者布局地区研究规划、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利用1998-2017年中国SSCI论文数据,构建中国内地31个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多维标度方法,分析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结论] 1998-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强度逐步提高;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越来越多的省区加入到合作网络的核心、半核心区域,边缘区域省区的数量大幅减少;各区域社会科学合作研究的主要领域是经济与商学、心理学、健康学与环境学;内地跨省区的社会科学合作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中的省区之间、核心区域与半核心区域的省区之间。  相似文献   

8.
<正>档案学的学科功能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元理论问题。由于"功能即指事物的效用和价值,对一定的主体来说,功能是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应有意义和基本论据所在。因此,对功能、效用、价值的关注,是人们作为主体关注一定客体的着眼点。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即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的功效和可能起的作用。"因此,档案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学科功能事实上也就是学科的价值。关于档案学的功能定位问题,档案学界对此已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够系统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网站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全评价”体系分析框架提出的评价六大要素角度,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制度,对21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网站评价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应包括: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根据现实需要,理性拓展网站评价客体类型;明确评价目的;努力完善形式、内容与效用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确立规范、合理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实用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重视网站评价制度研究。表7。参考文献63。  相似文献   

10.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联盟组织知识共享系统由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与联盟内部环境三方面要素组成。这三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支撑与制约组织间的知识共享。要使联盟成员积极参与知识共享并取得良好成效,需要合理安排联盟成员合作的战略架构,建立良好的联盟伙伴关系,并进行跨组织知识培训,提升成员组织的组织学习能力与协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的价值关系是社会公共信息与公众间的客主体价值关系的特殊体现。读者是图书馆中的价值源头,正是读者的需求促成了价值尺度和价值关系中主体的支撑点;馆员是读者的代言人,和渎者共同构成主体;而馆藏公共信息资源及其相应设施则构成客体。主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价值关系,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进程就是图书馆价值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理论研究将是对图书馆学价值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9,(3)
办刊,尤其是办出高品位的精品,不容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主体定位与客体选择。主体定位与客体选择之间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主体定位直接决定着客体选择,客体选择对确定、稳固、扩大主体有巨大的影响。《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方面,匠心独运,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13.
朱丽 《黑龙江档案》2014,(4):168-169
正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履行着信息服务和教育的职能。在与读者的供需关系中服务的主体是读者,客体是图书馆。客体必须依从主体,并适应主体的需要,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法则。为了从读者角度管理、监控、评价图书馆的服务,发现图书馆服务状况与读者期望值之间的差距,确定图书馆服务的发展重心和急需改进的领域,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于2012年在我校本科生中开展了一次读者调查,其目的主要在于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和满意程度,通过  相似文献   

14.
科技信息资源是国家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条件,在其共享各环节间形成了较复杂的价值关系。文章在分析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价值主体和客体的构成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价值主体之间(包括信息的提供者与提供者、提供者与使用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以及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协调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中价值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编辑选择与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工作的主体是编辑人员,客体是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编辑对象。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普遍的。整个编辑过程,就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诸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内部和外部关系出发,考察新闻学研究演变的路径问题,目的是探讨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制约、推动着新闻学研究,以及新闻学研究展开方式和运行姿态。前者涉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是两个基本要素,以及学术评价的创新驱动力;后者体现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学科间的互动作用,研究文本的生产主体等方面。内部路径和外部路径为考察新闻学研究演变发生机理,提供一个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评价”体系的图书馆电子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全评价"体系的理论入手,分析了"全评价"体系在图书馆电子书评价中的运用,研究了图书馆电子书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并深入研究了图书馆电子书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旨在对图书馆的电子书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使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档案的价值     
<正>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主体的需要是构成档案价值的前提条件,而客体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当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求时便形成价值关系,两者都不能单独决定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针对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各种评价理念与具体的评价操作很不一致的现状,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发展历程、探索轨迹与各种研究观点进行了归纳述评,并从超越观点、创新观点、计量观点、管理操作观点与综合观点的角度做了系统分析,力求反映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笔者2010年提出六位一体(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质量"全评价"体系分析框架。研究团队据此对图书馆学期刊进行了验证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验证性评价发现了期刊质量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应用性评价获得了相关的评价经验,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期刊质量评价结果可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评价结果相互校验和参照。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