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融合了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在内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教学时以学生生活中的真需要、真问题为原点、归宿,引导学生"真"参与、"真"共情、"真"觉知。通过"真学",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融入课程理念,通过教学策略的拟定与实施,引导学生高效、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并应用,提升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文章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实施困境,提出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创新教学策略,以期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治意识的培养、落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可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64):115-116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道德与法治是当前社会生活的基础规范,与人们的日常活动紧密关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会造成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理解困难。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践行道德与法治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展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教师要就课程教学做有效的组织与规划,要提炼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从教学主题出发,向学生传导正面价值。文章提出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让学生懂得自我保护,利用社会时事普及法律知识,运用教育戏剧提升教育效果,完善教学评价,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6.
赵炳芹 《考试周刊》2024,(9):123-126
小学是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系统教育的初级阶段,相较于向学生传授更多知识,更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意识的引导,因此无论是宏观视角下的课程设置还是微观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建立对教育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明确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对照起来看,都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而道德与法治这门指向德育的学科则更加看重对学生的生活化引导,教师需要结合生活来为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文章就主要围绕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先是简单介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遵循的原则,然后再以生活为出发点,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了探究与说明。  相似文献   

7.
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法治行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目标。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习题材的"自由度"、课堂对话的"参与度"和生活体验的"敏感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治知识,培养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8.
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担负的责任,而这一课程目标应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单纯地讲解教科书,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的贯彻与落实,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小学阶段,不仅需要开设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与能力,同时还需要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发展并不完善,教师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次研究将主要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意义,阐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如何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10.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业评价,既要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关注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又要坚持学科价值导向,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着重打造"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要突显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在课程的落实中,要不断强化"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观念才能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引导儿童通过参与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能够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学科,道德与法治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尤为重要。生活化理念的教学模式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衍生而来,基于生活经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实现道德与法治修养的提高。本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化理念教学,为研究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5):120-121
近年来各学段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也进行了改革,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所调整,教学的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全国的中小学生统一使用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中,教师也不断探索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期待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指导实践。本文将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展开思考,期待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使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使得一些学生不喜欢也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素养。  相似文献   

15.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核心素养都特别关注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希望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自身能力。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核心素养的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以及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李志莲 《考试周刊》2023,(10):155-158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阶段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让他们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教师通过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和道德,并通过引导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98):116-117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与规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将教育内容集中于理论环节,生活相关内容相对较少。道德与法治蕴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生活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只有在学生认知范围内及生活世界领域实施教育活动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推动学生观念的形成并且展开深入思考与有效探究。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阵地的延伸、课程资源的融合,构建开放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亲身体验、同伴合作、自主探究,融合劳动实践。  相似文献   

19.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正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初中生的思想,借助新闻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运用有效方式推进实际应用、引导质疑释疑培养法治思维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自主成长过程,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出发,辨析并梳理适合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内容及策略,即以"养成素养"为目标指向,以"课程整合"为载体,以"思辨对话"为方法路径,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