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空间将器物与观众型塑为被动观看的"物"与主动观看的"人"。现代性社会赋予了博物馆公共性与文化性的属性,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器物则被表征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的物品,观众亦成为了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在博物馆现代性的影响下,观众通过自身的观看方式改变着器物的表征方式,并改变着博物馆、器物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是生活于现代性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是博物馆发展与现代性社会发展契合过程中的观众。博物馆在型塑器物表征的同时,亦在将观众型塑为器物表征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近年来,每年的国际旅游大约要接待近6亿旅游者,提供的投资是年世界总投资的11%,创造产值为年世界总产值的10%,是世界年服务贸易的20%。同时,各大博物馆观众迅猛增加,世界博物馆观众超过了2亿。很清楚,旅游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已成为二十世纪末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据推算,预计今后每年会增加20%的旅游者(不含国内旅游。国内旅游者人数一般是国际旅游的十倍)。这将对博物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早在十九世纪,英国牧师和日记家罗伯特·弗朗西斯就已提出“在所有对遗产有害的动物中,最有害的就是游客。”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3.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邓芬 《中国博物馆》2003,(1):37-40,23
伴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扩大,人们不仅具备参观博物馆的经济能力,而且参观博物馆的欲望也不断增加,观众的市场看好。“旅游的大发展驱动着博物馆的大发展,大批的旅游者叩击着博物馆的大门,驱动着博物馆向大众化、公共化发展。参观博物馆成了旅游的重要节目。世界上许多文化古迹、著名博物馆成了旅游热点。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每年接待的海内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居前列。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广州市重要的历史文物景点 (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二级景点 ) ,1 988年开放以来到 1 999年已接待海内外观众 2 1 8万人次 ,成为一座海内外知名的遗址性博物馆。为加大文物与旅游相结合的力度 ,求得博物馆在旅游大市场中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笔者对 1 990~ 1 999年广州市与南越王墓博物馆 (以下简称南博馆 )的游客接待人数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 ,该报告共分四个部分。  一、游客的定义及统计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统计…  相似文献   

6.
展品表征既是博物馆赋予物品的新的意涵,又是博物馆空间秩序建构的前提条件。观众的参观行为受到博物馆空间秩序的影响,博物馆展览过程影响着对其身体控制的方式和途径,进而将观众作为一种表征呈现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身体控制作用下的展览影响了展品表征的真实性,这种影响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的权力场域相关,更与现代性社会进程中博物馆功能转变有关。观众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获得了多重身份与权力认同,博物馆也作为现代性社会的一种表征影响着观众的身体控制与博物馆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7.
旅游与博物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二者却由于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而密切相关。从近代到现在,众多的旅游者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为了满足新鲜、猎奇的心理,纷纷将参观博物馆纳入自己的游览计划,博物馆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成为旅游中人文景观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的更新,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人们视野的开阔,返朴归真情绪的回潮,旅游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更密切、更具体、更  相似文献   

8.
遗产本质上是一种制造意义的文化生产过程,包括激发观众的记忆,建构其身份认同,地方感等。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博物馆的观众访谈表明观众参观博物馆过程中体现的记忆和身份认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遗产有多样的利用与理解的方式,遗产和博物馆专家不能一直主导遗产利用和观众社群重构遗产的方式。创造历史感的不仅仅是与遗产相关的机构,在博物馆和遗产点的观众同样会建构历史感。博物馆观众是遗产的利用者,他们用多种方式去理解和利用遗产制造。  相似文献   

9.
凌泽涵 《大观周刊》2011,(20):194-195
近年4来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纠纷逐渐增多,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加强旅游者权益的保护已经成为社会的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在旅游过程中尚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从立法、旅行社以及旅游者三方面来共同努力,一起构筑一个良好的旅游业市场。本文从旅游者合法权益侵害现状与原因、必要性、法律对策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传播学理论和国外有关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成果,以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为中心,将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研究和探讨各阶段中影响观众满足类型和满足程度的各种因素,并指出观众使用博物馆的能力、动机、心理预期等各不相同,参观博物馆的具体过程、行为等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博物馆获得的满足也因人而异;观众在接触和使用博物馆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既受博物馆方面的因素影响,也受到观众自身面临的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正>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社会大背景下,着眼于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与亲和力,促进文化传承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必须更加关注观众的服务体验与情感体验。如果把观众的服务体验界定为获取知识与接受文化滋养的过程,那么,观众的情感体验则可以被界定为与上述过程伴生的相应情绪、情感的享受。在博物馆讲解服务实践中,观众日益增长的情绪体验需求与讲解员情绪调控职业化水平偏低状态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讲解工作提升层次的一个重要瓶颈。针对这种局面,如何科学认识博物馆讲解员情绪调控的内涵,提升讲解员情绪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博物馆讲解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组织目标。如何衡量、监控和提高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博物馆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已有的关于博物馆观众服务的文献多为理论或定性研究。此研究从观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期望和评价入手,以服务质量理论和满意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观众服务满意度调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观众服务满意度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它们的量化关系,并建设性地提出博物馆观众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为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的衡量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展陈受到社会发展、社会审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关注观众学习需求"和"提供公平学习机会"已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共识,"支持观众学习"成为博物馆展陈的重要任务。展陈内容多采用依据事件或主题的"专题"形式,内容表述形成多种风格。博物馆展陈艺术提出整体环境营造理念,创造表达展陈主题的艺术风格,营造吸引观众参观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展陈将积极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和管理"大流量观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当代博物馆兼具“文明殿堂”与“文化客厅”的双重属性,“类神圣”构成了博物馆旅游者的普遍体验,其背后的体验维度与生成机制仍待深入探讨。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对30位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借助Nvivo11辅助进行三级编码,推导得出博物馆“类神圣”旅游体验模型:S=M*(lap+C+R+I)±A。现代性文化症候及其引发的生活关切贯穿旅游全程,景观、气氛、场所、文化、仪式及意识形态神圣构成旅游者在场的体验维度,文化商品随时空转换发挥着不在场的神圣唤醒功能,进而从理论层面回应博物馆“类神圣”旅游体验的生成逻辑。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博物馆旅游行为的异质性、当代性与社会性,为博物馆履行好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等使命拓展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无线网络以及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软件的发展,博物馆也开始依托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为观众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移动智能终端应用正是利用现代技术为博物馆社会功能提供的一种全新模式。苏州博物馆率先向观众推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的服务方式,并据观众的使用需求和建议及时升级软件功能,使其成为一种真正为观众提供博物馆全方位信息的导览手段,进一步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博物馆陈列展览评估体系的构成要素展开论述,试图将社会研究方法中指标建构的设计类型运用到前期评估、过程评估以及总结性评估中,并尝试建构起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前期评估体系包括陈列展览选题的可行性以及目标观众的需求判断;过程评估体系包括来自专家、设计团队本身以及受邀观众三个层面的评估指向;总结性评估体系则包括对展览实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别评估。  相似文献   

17.
观众是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对象及主体,在博物馆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吸引观众参观博物馆,提供高质量服务满足观众需求,已成为博物馆健康运营的关键指标。当前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在促进观众数量增长、提升观众体验方面有着诸多良好实践。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在经费和竞争压力下,以观众为运营策略之本,通过资源整合达成产业集群合力,并在线上展示、线下服务和文创销售上屡有创新之举,很好地实现了博物馆在履行社会使命和保证可持续经营上的平衡,为高速发展中的我国博物馆行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杨志平  张贵林 《大观周刊》2012,(47):150-150
1、体育旅游以及乡村体育旅游的内涵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交叉的部分,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性与旅游的社会性。体育旅游属于社会体育的一个产业分支,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种旅游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9.
时下,随着社会的进步,休闲日逐渐地多了起来.一年的公休假日达108天,几乎占全年的1/3。大众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便全国的旅游热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不但热衷于旅游,而且在旅游中还游出了文化的内涵。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公共场馆,纷纷成为旅游者休闲者的抢眼点。早在1998年春节,为满足休亲者的需求,一些图书馆、博物馆就已在春节假日开门迎客,  相似文献   

20.
蔡淋  黄姣 《今传媒》2023,(8):115-1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要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公众提供更加多元、精准的教育服务,就要致力于与观众建立长期紧密的关系,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并使他们成为博物馆的忠实粉丝。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要注重通过引入私域流量运营理念,在不断完善教育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吸引、培育、转化、维护博物馆观众,让观众对博物馆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播自觉,从而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和博物馆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