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分析,提出企业追逐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企业要想长久的生存,经营者必须在原则地追求利润的同时参与社会良性改造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分析,提出企业追逐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企业要想长久的生存,经营者必须在原则地追求利润的同时参与社会良性改造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就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与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员工、消费者、环境、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4.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在履行其经济职能时,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前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内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办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变革:一是企业与社会职能相分离,企业形成独立人格;二是企业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形成经济、社会双重人格。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一种道德责任,并以存在着经济责任为前提。某些学者借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名义,开出的实际上是一张“企业办社会”的药方,依此药方,企业将丧失独立人格并向旧体制回归。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赋予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随着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在社会的回归,环境保护被视为工业现代化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企业在视环境保护责任为愤世嫉俗的工具主义或是无望的理想主义的张力作用下,寻求既能承担相关责任又能生存下去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企业目标传统上是利润最大化,现在则转变为价值最大化。同样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人们会更多地从社会责任角度评价企业。肩负起必要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追求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遵循这样的原则,企业和社会将会从经济发展中共同获益。有若干种力量可以约束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企业也应该更为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企业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目前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共识,但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讨论还不深入,企业社会责任很难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本文第一次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领域:一般社会责任和特定社会责任。前者不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可暂不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而企业的特定社会责任由于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应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上述划分可为企业社会责任由理论共识层面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战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利益相关者、环境以及社会进步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源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优势有两条形成途径,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增强和维护企业的声誉,形成社会资本优势;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改善竞争环境,形成产品差异化,提高创新能力,创造企业和社会的共享价值.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强化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应当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价值,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企业社会责任代表了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一种新的企业运作哲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正在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中国企业若想获得持久发展,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创造有效的社会财富而不单追求利润,从而为自己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三方面来分析地方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地方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战略任务与社会责任,应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思想随着20世纪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而产生,它为审视环境危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新的维度和现实途径.人对自然的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它的伦理价值在于对正当利益的保护.对自然义务的核心内容是利益的付出或负担,它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提供基础和保障.要真正践履对自然的义务,就应当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无论从义务教育的性质还是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负担问题都是一个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对此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口流动已经不可逆转的背景下,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特别是输入地政府应负起主要的责任,保证他们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阐述各国、各地区婚姻立法和我国内陆地区婚姻立法的相关规定,剖析夫妻扶养义务的内涵,指出正确理解我国现行婚姻法关于夫妻扶养义务的相关规定,及在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建议立法者尽快对夫妻扶养义务的内容做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完善我国夫妻扶养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高校研究生自杀,学校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目前,很多高校都避开这个问题,致使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文章从对研究生自杀的原因分析入手,通过对高校和学生法律关系的梳理,进而对高校在研究生自杀案件中的责任认定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要建立高校学生自杀事故归责体系,进而规范高校学生自杀案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现代和谐社会结构的根本特征在于各利益群体自觉维持的利益均衡格局以及中间阶层的兴起.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封闭性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阶层占有的社会资本的不同导致了获取资源的机会的不平等.创新体制,弱化社会资本的作用,建立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利益群体的博弈过程中形成利益均衡格局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阶层流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可以保证人力资源应有的地位及利益,而人力资源的约束机制则可以防止人力资源侵犯企业的利益,从而维护企业的地位和利益.基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存在激励不足又存在着约束不力的问题,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关于激励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全面探讨了建立健全企业普通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义务     
义务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作为规则的义务,另一个是作为行动的义务。作为规则的义务是利益共同体对个体的客观要求。这些要求最终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又是人们根据历史的社会理性不断实践的结果。作为行动的义务涉及内化外在规则的必然性问题。在义务对行动的规定中一定带有某种必然性,而行为主体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这种必然性。正是这种既内在地制约着主体、又外在地要求着主体的必然性,才是行动者必定会内化外在规则的客观根据和基础。而这个必然性就是社会关系中的客观要求。人只有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社会必然性规律的检验,才可能驾驭必然性并最终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9.
格式合同的产生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果,但格式合同却不可避免的造成合同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影响合同自由的实现。为了尽量消除格式合同的弊端,合理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该对格式合同采取立法规制、行政规制、司法规制以及社会规制等手段进行综合调整,才能使格式合同制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 action learning for leaders of social enterprises and charities. Based on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clud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facilitator reflective diary notes and in-dept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participants of two action learning sets undertaken over eight months, analysed using Wenger, Trayner, and de Laat [2011, “Promoting and Assessing Value Creation in Communities and Network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pen universiteit, Ruud de Moor Centrum. http://www.ou.nl/documents/14300/23cd8044-ce98-48d3-8733-8fa0404380ab.] value creation framework, we show how the current and future value of action learning is perceived by the participants. We seek to gi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ceived value of action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t-for-profit sector. We discuss how the value creation framework can be used to think about learning interventions such as action learning, the value of which is notoriously challenging to articulate both in terms of evaluating action learning and forward planning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