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论就其性质来说,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怀疑主义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对认识论基础和核心的构筑与维护,以及在认识论发展模式中,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独特的作用,成为认识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特殊阶段。  相似文献   

2.
科学怀疑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类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在一切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径途中,没有科学怀疑就没有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然而,过去往往把它和怀疑主义混为一谈,认为怀疑就是主观臆想、乱猜疑的贬义词,就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也有把它和怀疑论即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认为怀疑就是怀疑客观事物的存在,怀疑人们的认识能力,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因此,长期以来就忌讳使用怀疑的提法,对其产生及其地位和作用很少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就科学怀疑的特征和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地位与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科学怀疑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类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在一切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径途中,没有科学怀疑就没有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然而,过去往往把它和怀疑主义混为一谈,认为怀疑就是主观臆想、乱猜疑的贬义词,就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也有把它和怀疑论即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认为怀疑就是怀疑客观事物的存在,怀疑人们的认识能力,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因此,长期以来就忌讳使用怀疑的提法,对其产生及其地位和作用很少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就科学怀疑的特征和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地位与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独特而悠久的认识论分支,长期以来其历史作用并未得到公正的评价。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认识的发展不同,怀疑主义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怀疑主义在社会作用和知识两方面的进步性予以张扬,凸显其内在的、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我思故我在”奠定了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的地位。然而,其论证的出发点以及论证的过程都是值得怀疑的。“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这一信条除了不符合知识进步的实际以外,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困难。这种认识论上的绝对不可错论是怀疑主义的根源,也是“盖梯尔问题”存在的关键。语境主义持一种可错论和反基础主义的立场,试图应对怀疑论和“盖梯尔问题”,陈晓平提出的C-JTB是这方面颇有启发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怀疑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颠覆不仅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早期的哲学创设,古希腊怀疑主义对三大领域的批判也消解了专制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基础,进而使得民主的观念和思想一直或隐或现于西方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7.
(一) 众所周知,在德国哲学传统中,自波墨提出“神之直观”起,就开始了直观与推理两种认识路线并存且相互补充的局面。康德对两种知性的区分,便标志着上述局面的确立。费希特进一步发展了康德关于“直观的知性”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智直观”学说,从此,“理智直观”便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经过谢林的改造,使之更具有神秘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是德国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双重鼻祖。费希特的“理智直观”和谢林的“艺术直观”便是对康德认识论的两种不同改造的尝试。前者继承了康德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后者则歪曲发展了康德认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黑格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产生是直接针对独断论的,论式是怀疑主义用以批驳独断论的武器,在怀疑主义的发展中,出现了早期的10种论式和晚期的5种论式,数量上减少了然而质量却提高了,表现在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具有哲学意义的飞跃.论式在古希腊怀疑主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怀疑主义精神历程的起点,是古希腊怀疑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为一种对待知识、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理智培养的反驳、否弃、怀疑、嘲弄和改造。教育中的“反智主义”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不同。“反智主义”主要源于知识与政治、文化的斗争关系,其既有来自外部因素对知识、理智的挤压,又有来自知识、理智对自身的反思。就中国语境而言,反智主义是一种长久的思想传统和教育实践。它有着和西方语境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质和作用,常常会成为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理性精神的桎梏。重塑知识的理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智力)、锻炼理性批判力和养成思维的乐趣等,显然更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0.
大卫·休漠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他的怀疑主义对他以后的许多哲学家都有重要影响。休谟怀疑主义在哲学上的最大意义在于揭示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内在困难与局限,以及由此对如何达到确实性知识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对近代认识论的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皮浪的怀疑主义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浪怀疑主义学说对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有着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怀疑主义的消极意义最终也转换为一种理论创造的内在冲动,其消极意义是一种最终意义上的积极意义,因为它为人类理智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做一个哲学家吧,但是,在任何哲学中,你仍然要做一个人。”说这话的人乃近代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他的哲学思想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极大,连伟大哲学家康德也承认,是休谟的怀疑主义思想使他“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惊醒”。休谟乃何方神圣?这位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一个极为重要位置的人物被公认为经验主义的大师,同时还是怀疑主义的巨擘。怀疑主义是一种很有趣的哲学思潮。表面看来,它根本无视既定事实,而是以怀疑与解构为己任,重新审视一切现有理论与知识体系,对其刨根究底,执拗地向其索问证据与理由。比如,休谟怀疑他眼前看到的东西(房子、桌…  相似文献   

13.
怀疑主义在哲学史上是独特而悠久的一种哲学学说.它以克服认识上的独断论为目的,以人类既有的认识为反思对象,以人类特有的理论思辨能力为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理论.怀疑主义以其独特的认识方式成为哲学史发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怀疑方法是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怀疑主义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蒂对传统认识论哲学的批判与“治疗”,经历了从语言学转向到心灵之镜破碎的过程。他曾一度热衷于分析哲学,但很快就背叛了它。罗蒂认为知识是没有基础的,既没有确定的“语言”基础,也没有笛卡尔式的“心灵实体”基础,认识不过是信念与欲望之网的重新编织活动。传统哲学是一种“镜式”哲学,“基础主义”是其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怀疑是认识现象。它在真理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不容怀疑的。然而,每当人们记忆起“十年浩劫”中声名狼藉的“怀疑一切”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打倒一切”,进而对怀疑的必要性发生了怀疑。可是,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对怀疑的认识价值一贯予以肯定、从不怀疑。鲁迅认为“怀疑不是缺点”。马克思更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欢的箴言。人们对怀疑的价值评价应褒还是应贬?那就需要探讨一下怀疑在科学发现、推进真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人的认识中有谬误、有真理,对谬误产生怀疑,才能促使谬误向真理转化。19世纪德国工人哲学家狄兹根认为认识是“由谬误到正确所经历的由可疑到正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启示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晚期怀疑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在乱世之下作为反对“独断论”的哲学派别而出现的,与当时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并驾齐驱,主张怀疑一切感性现象所呈现的本质和理性思雏推断出来的结论,通过“悬王判断”获得灵魂的“宁静”。文章详细介绍了古希腊晚期怀疑主义的内涵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原因,分析了其特点、伦理学目的以及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比了它与其他学派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回应哈金的“消去主义”,是当代自然种类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克里普克通过哲学的语义分析导出一种“类本质主义”,引领出一个集中于解释分类自然性的自然种类理论研究趋势。由“类本质主义”到“稳定性质簇说”,相关探讨接受语言哲学“遵从世界”的思维,并随之接受一个“人-自然”式的二元世界结构预设。“稳定性质簇说”基于“集团稳定性”解释自然种类,该解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综合“自我平衡性质簇说”和“非规则的稳定性”,没有质疑已有研究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在本体论取向方面犹豫不决。“稳定性质簇说”重视本体论实践,但是需要一种本体论观念的修正。综合关于自然种类的哲学语义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研究,有可能给出对于哈金“消去主义”的进一步回应。  相似文献   

19.
从认识论层面讲,科学精神教育是以科学的认识论规范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我们知道,科学作为一项探索真理的事业,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识规范,主要包括“求实、理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这种认识规范一方面约束着科学家的科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政治生活方式由各种各样的“主义”来界定、评价和引导,是一种现代政治现象。虽然在古希腊已出现以“主义”为后缀的构词,但只是指代一种行动或行为的方式和习俗。现代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义”在西方古典政治中并不存在。伴随着现代早期的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和认识论革新,“主义”历经学说化、平民化与标签化的转变过程,奠定了其现代形态。“主义”话语的编织及其对现代政治秩序的影响,受制于关于人性、社会和政治的一般性事实,并在社会不断理性化的趋势中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