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和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一方面,天地以自己固有的规律运行,这个规律就是"天道";另一方面,人们爱惜自然、保持生态,人由天地出,亦往天地归。在天人和谐相生观念的指导下,古人派生出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天—人循环的卓越理念。在全民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发展模式,中国古代"天人相合"、"共生共成"等理念,依然不失其指导意义:首先,天人相合的理念昭示人类,应充分重视天地万物阴阳双方对立而统一,彼此依存、制约、消长、转化的必然联系,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应"顺天时,量地利"。其次,"天人相合"的理念赋予人类高瞻远瞩的发展和深沉真挚的忧患意识,激励人们志存高远,放眼未来,胸怀天下。"天人相合"的理念同现代化建设步伐是一致的,二者又是互为体用的,现代化建设应以顺天爱人怜物为前提,不应盲目发展,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从分析其哲学内涵和理解其感情基础出发,指出将天与人和合起来的仁爱纽带,发掘这一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神人以和;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堕有四:即政治管理之策;生存状态;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2)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3)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4)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5.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和”、“合”、“中”、“正”,这些概念分别出现在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修养之道、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的思想里。这些思想正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其现代意蕴体现在矫正西方天人对立的价值观,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导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劳伦斯以其睿智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在其小说文本中不但处处闪烁着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同时也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学术光芒。本文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重新审视劳伦斯小说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揭示其生态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内涵,对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内涵,对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天人合一"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生态伦理原则。先秦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天人整体之学,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涵。从哲学论、价值论、行为论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出先秦儒道"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架构。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富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各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前,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和解说,对于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培育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以形塑中国人宇宙观的生存理念和秩序追求,成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底蕴;以“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要义,为树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密钥;以揭示天地规律同人类社会之根本奥妙的“中和位育”,述说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差异和矛盾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旨要;以“兼爱节用”的文化思考和实践理性,引导人类在万物一体的理念基础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拓展和深度关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文化内蕴和历史根基,闪耀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1.
就文化的广义而言,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化的过程。生活世界本身是历史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又是人的社会化得以发生、发展和延续的基地和场所。从文化视角来看,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人类文化生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文化的生成史。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他的人性论和个性观基础上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他主张通过革命改造社会,然后达到"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他认为改革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他把"真正共产主义者"作为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并多方面论述了其独特的时代和阶级特征。毛泽东的这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对他早年"新民"思想的扬弃,同时也对他建国后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的互动史就是人与社会由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遵循生存原则、需要原则、利益原则和发展原则;从需要和发展的维度来构建人与社会关系的模式,从而达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人的发展思想。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全面分析了人的发展的实现条件:劳动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永恒自然前提;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发展最直接的社会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科技革命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关系的变革是人的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本质的全面占有,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它包括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才能、人的需要等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塑造与之相适应的人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市场经济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本行政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全球化时代也是管理人本化的时代,人本行政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人本行政的基本经验,加强我国的人本行政管理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寓于现实的劳动活动之中。人的劳动活动包括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外在性条件,而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规定性。从三重关系角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推进其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就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要求。在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要求,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化生活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过程看,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化的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思想,关于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加强两个明建设,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本质上一体性关系的断裂,即人类片面追求知识和力量,只在乎直接操纵、控制和改造自然,不追求智慧和德性的结果;而加速生态危机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阎存在着不合理的关系,即人类在社会经济实践过程中不舍理的社会关系加速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