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平 《语文天地》2008,(7):14-15
高考《考试说明》中对于高中生作文有一条明确要求就是"感情真挚"。这里"感情真挚"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和装饰感。现就"真情实感"这个问题结合  相似文献   

2.
一、真情赢得西施来西施是春秋时期的越国人,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美女。据说,浙江诸暨县荸萝山下是美女的家乡。荸萝山下临浣江,江中有大石,是作村女时的西施洗衣服的地方。这浣纱石也就被后人称为西施石。春秋年代,战争连绵,吴越争霸,开初越方失败。为表顺从,西施被越方献给了胜利的吴王夫差。吴王得了西施,被女色迷恋而不问国事,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十年,伺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4.
真情实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特有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语文数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学生通过课文的知识获得真情实感呢?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均蕴含了丰富的感情,诸如可以利用插图、朗读、关键词句、分析比较、音乐渲染等方面来获得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创意,要让学生有个性的表达,这与教学实践中创作性文体的“不可教性”相矛盾;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与学生成长发展期的心理特点相冲突,另一方面也淡化了作文“可教性”技能的训练和指导.这是对“写作”概念的模糊理解、对写作教学职能本分认识不足以及忽视学生特殊时期心理特点所导致.走出“个性创作”与“真情实感”的藩篱,认清作文课程与教学本分所在,调整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某些笼统说法,开发充实作文教学内容,是解决矛盾走出困境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真情实感”作为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原则,强调在写作中能够抒发自我的真挚情感,表达独特的个性思考,描摹个人的真实体验。这一原则无论是在近世还是当代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陈雪虎教授《“真情实感”说辩证》一文质疑“真情实感”说的当代价值,针对“后情感”时代的文化状况,对当今作文教学中不顾修辞文法的基础训练,将“真情实感”奉为终极真理的保守做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7.
真情实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特有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语文数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学生通过课文的知识获得真情实感呢?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均蕴含了丰富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要做有心人”,这句话道出了作文成功的一个秘决,就是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出了屈原不屈不挠的追求之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文天祥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苏轼真挚感人的兄弟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李商隐志同道  相似文献   

9.
一、存在的问题表1是笔者对北京城区三所小学的200余名中高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反映目前小学生在作文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文 ,素有语文的“半壁江山”之美誉。那么 ,即将应考的莘莘学子如何智取这不可等闲视之的“半壁江山”呢 ?我认为紧扣生活 ,突出对情感体验的追求 ,用生花妙笔抒写真情实感 ,让真、善、美的情感洋溢在墨香里 ,定能文采飞扬 ,“阳光无限 ,风景独好”。因为作文之本源于生活 ,作文之道在于抒情 ,在于表意。这就告诫广大考生要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观察、思考、理解、感悟、探索。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写作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长期历练 ,切记“三字经”———读、感、写。一、读 ,即审美观察 ,欣赏生活就是以审美的心态和方…  相似文献   

11.
近来关注当代语文教育问题,深觉其中许多症候都镶嵌于最近一百多年来整个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未完成”状态之中。古今迁变、中西冲抉的文化痕迹,甚至当代短暂激荡的社会思潮,都历历折射于语文教育的制度规则、导向偏好之内。所以,读到陈雪虎教授《“真情实感”说辩证——当代语文教育观察之一》一文,对其以中小学作文中“真情实感”的教学要求为切入口,而进行对社会整体环境进行深度辩证与剖析的思路,也就多有会心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何佳 《现代语文》2011,(11):124-126
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普遍被认为是指导写作的黄金法则。本文从“真情实感”写作观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影响出发,重新解读“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感情"是作文的血肉,两者的统一才能塑造作文的无穷魅力。本文探究了写出作文的"真情实感",应当注重从"细节"着手。  相似文献   

14.
最早提出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的,可能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他的《文心雕龙·情采》里有“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说法.其实,“真情实感”应该是一个为文的常识.而常识得不到尊重,绝非常识的过错.眼下,“无病呻吟”已成为学生作文的主流,“常识”不幸遭遇应试“滑铁卢”,在“九步构思法”“六步成段法”“五步成文法”“六步构思法”“五步成段法”“新‘五步成文法…之类的模式前撞得头破血流.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来自于生活的作文才是真实感人的。其实生活中处处有习作素材,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挖掘、体会,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会,认真思考,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感染读者。第一步:感受校园生活——以活动为支点,点燃习作激情1.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机会,点燃了习作激情。  相似文献   

16.
<正>语言是写文章的工具手段,任何精辟的思想、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材料离开语言都难以传情达意。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讲求文采,讲究美,否则,就难以广泛流传。"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以言传。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是文采的一种;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文采多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  相似文献   

17.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观察中用心灵感悟生活真情,在阅读中"练笔"培养真情、演绎真情,让学生变"怯情"为"真情",我们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抒发真情。  相似文献   

18.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更是评价作文的重要标尺。7~9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国学大师季羡林追求的作文目标是"真情流露,纯朴自然"。作文评价也很重视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在  相似文献   

19.
本刊去年10期、12期刊登了“小学语文教师‘下水文’有奖征文启事”,第11期转载了叶圣陶先生1961年写的《“教师下水”》。几个月时间,编辑部收到各地寄来的“下水文”40余篇,其中不乏从内容到形式都能给学生作示范的好文章。这些好文章有的已见之于本刊“‘下水文’征文选登”栏。 阅读“下水文”征文来稿,我们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征文稿是教师从小学生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模拟小学生的口吻写的。这就带来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样做好不好?  相似文献   

20.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虚构、组合等现象时,被老师斥以“内容不真实。情感虚假”,或“作文假、大、空”。结果是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写作?什么是作文的真情实感?所谓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是用笔头说话。可以看出。写作是为了生活的某种需要,是用书面来表达的文学形式。基于上述的认识。再来谈谈对“真情实感”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