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籍《淮南子》中有一则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对于这则羿射十日的记载,近现代研究一般都将之作为神话故事来看待。如何新先生就认为“羿射十日”的故事是一个名的古代神话。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朱芳圃教授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中也认为《淮南子》中的记载是神话故事。但笔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推测,“羿射十日”并不全是神话故事,而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确曾发生过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2.
四 一天,一位学生突然问我:“于老师,你相信‘UFO’吗?” 他见我迟疑了,很懂事地说:“‘UFO’就是飞碟。你相信有外星人吗?” 那时,我刚看过咱们国家有一本叫做《飞碟研究》的杂志,才从里面知道了许多有趣的关于飞碟的事,取得了和学生讨论飞碟的资格。 老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有人把接受新知识比成充电,这太形象了。每充一次“电”,就为自己这本书增添了一点新的内容。 有时,六年级的学生提的问题很有深度。学《琥珀》一课时,有  相似文献   

3.
《项脊轩志》的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切,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相似文献   

4.
早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论中就有“举一反三”的说法。孔子曾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他对弟子中能“闻一知二”或者“闻一知十”或者“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5.
哀(ai)衰(shuaisuocui)衷(zhong)这三个字,如果把“口”、“”、“中”三个不同的部件摘除掉,就只剩下相同的“衣”字了。在古文字里,“衣”写作①,而袁,古文写作②,《说文解字》(以下简称为《说文》)解释为“闵也”,本是怜悯的意思。鲁迅先生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的就是本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往》)注解成:“阂,吊者在门也。”减弱了怜悯、怀念的意义,强调了悲、伤、痛的意思,因此,单纯“怀念”义用得较少,例如屈原的“哀郢”。而突出悲、伤、痛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却很常见。例…  相似文献   

6.
延续了小清新审美的《逆光飞翔》,有青春励志正能量的主流气质,加上真人真事本色出演的感动值,在台湾赢得广泛好评,不但曾代表台湾竞逐奥斯卡,连马英九也在Facebook上推荐,导演张荣吉更凭借此片斩获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
  “目盲心亮”的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同类作品《听说》,那部是“听不到”,这部则是“看不见”。台湾青春片擅长驾驭残障题材,以真善美为卖点而不会大而无当,煽情方式很“轻”很有氧,故事关注个体的、私密的成长力量,呈现效果往往很真诚。《逆光飞翔》的雏形《天黑》在台北电影节拿过最佳短片奖。从短片到长片,根据盲人钢琴家黄裕翔经历改编的温情故事,架构变化不大,但被加工得更流畅完整,女主角张榕容与非职业演员黄裕翔演对手戏,舒展自如,也有了更大发挥空间。《逆光飞翔》专注于“光”本身,从《天黑》沿用过来的手持摄影也很适合把握光影变化中的细腻情绪。  相似文献   

7.
北宋前期的词坛上,以“三影郎中”著称的张先,是个颇有特色的词人。据《古今诗话》记载:或因张先《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而谓之“张三中”。但张先很不以为然,举已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嫩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三句,而辩之曰:“此余平生所得意也”,“何不目之‘张三影’?”这则记载很有价值,它从侧面向人们透露了张先词的题材、思想内容的主要方面,及其艺术描写的细腻、深婉的特色;而张先自己以“张三影”辩之者,乃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曾兴起一股“薄葬”之风,以魏、蜀为盛。《三国志》中有很多“通令薄葬”的记载。这种风气产生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从汉代厚葬被掘墓的惨痛史实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这是遗令薄葬的主观动因。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是薄葬盛行的外在条件。黄老学说、无神论思想的影响则是薄葬盛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项重要而影响深远的教学原则,是孔丘首先提出并得到后人继承和发展了的,衍用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知新,告诸往而知未来.”(《论语·为政》)这是孔丘的学生们对他这一教学观点的具体记载.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孔丘认为对学过的知识只有时时温习和练习,才能纯熟、巩固,同时自己也感到愉快,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他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有“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传授给你的知识复习过没有?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世界》2010,(14):156-157
“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爱你,有没有人曾在你日记里哭泣,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在意,在意这座城市的距离……”这首《有没有告诉你》,清新中略带些伤感,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在信封的落款处写上“某某缄”的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 “缄”,原是捆箱子的绳子,《说文》中记载:“缄,束箧也。”“箧”就是箱子之类的东西。《汉书》中也记载:解箧缄,就是解开捆箱子的绳子。《孔子家语》曾记载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13.
《项脊轩志》别解笔者备课时查阅相关资料,多文章都从“居于此,多可,亦多可悲”一句入手,认为“喜”是为了写“悲”,或者清人梅曾亮“借一阁以寄三世遗迹”来概括此文。但笔者反研读,总觉得归有光的情感中有一种成分没有引起注意,这是归有光苦苦追求功名的喜与。捕捉字里行间隐藏的作者这复杂心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析归有光这篇代表作。先从《项脊轩志》这一书名出处说起,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可以理解成有追…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论衡》《汉书》是最早记载“倭”的古籍,这三部古籍对“倭”的记载虽然简略。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因此这三部古籍也作为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通过对这三部基本文献中的“倭”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5.
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考秀才落第后,曾大病40余日。生病期间,他做了许多奇怪的梦,时常胡言乱语。这就是太平天国历史上著名的“异梦”。据洪仁的记述和太平天国的文献记载,洪秀全在梦中被上帝召上天堂,授以“除妖”大任。此说是否真由梦境而来,史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洪秀全在一年前曾“粗读”过《劝世良言》,故此在病得神智不清时,会产生与该书内容相符的“上帝召见”幻觉,而太平天国的文献则把这种幻觉大大地渲染了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太平天日》纯属“杜撰”,亦即“上帝召见”之说纯为捏造。孰是孰非?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三顾茅庐”这一妇孺皆知的成语,在统编教材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均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讲解这“三顾”之“顾”,就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了。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字典辞书中的释义吧———《现代汉语词典》:顾(3)拜访:三顾茅庐。《汉语大词典》:三顾,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亦泛指一再顾访和诚意邀请。新版《辞源》[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世称三顾茅庐。新版《辞海》:顾(5)拜访。如光顾;枉顾。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汉语大字典》:顾(4)探望,访问。如:光顾;枉顾。…  相似文献   

17.
嗨,同学们好。现在我要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新作《极限幻觉》推荐给大家。作家张之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的小说《羚羊木雕》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长篇小说《非法智慧》、《第三军团》曾风靡校园,他的这部长篇小说想必你也会喜欢。有传闻说飞碟神不知鬼不觉地降落在S市市郊的森林公园附近,此事立刻引起市民的好奇和惊慌。尽管舆论鼎沸,但没有一个人亲眼看见过飞碟。混乱中,艺术学院附小的一个男孩神秘失踪了。紧接着,这座城市又出现了像瘟疫似的异常现象,许多人变得疯狂和不可理喻。城市陷入恐慌和混乱之中。后来,这个城市出现了一些手持游戏光盘的神秘人,其中有个很像失踪的那个孩子……宇航安全局的警官和那个孩子的“姐姐”开始执著地追踪。在追踪中,科学家袁教授和一位“业余科学家”孟老头进入了安全部门的视野。他们一明一暗地与“飞碟”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一个人可能操纵着那些神秘的“天外来客”。终于有一天,他们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极限幻觉”的事实……故事情节大致就是这样,小说到底好看不好看,读了下面的片断你就知道了。·紫音·  相似文献   

18.
“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法”、“五度相生律”、“隔八相生法”(指相隔“八律”),是我国古代计算乐律的方法,《吕氏春秋·音律》首先有完整记载,并以求十二律。《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已经透露略知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以求五音(亦称五声,即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讲以三分损益法这著名公式由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而《音律》则用三分损益法求十二律。有论著说三分损益法的记载《管子》比吕书为先。可是,相传《管子》是春秋…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曾在《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中, 访谈《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卢勤忠告少 年朋友的三句话很发人深省。她的三句话就是:“太好了!” “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这三句话,通俗、  相似文献   

20.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