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特琳日记,[美]明妮·魏特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拉贝日记,[德]约翰·拉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金陵十三钗,[美]严歌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自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阿多诺此言,是说在以奥斯威辛集中营为代表的现代大屠杀面前,所谓人类、所谓人类文明人类精神脆弱不堪,是不经之谈。上帝在哪?人在哪?大屠杀摧毁了人类文明的人性基础。灭绝性大屠杀,让任何人之歌、任何赞美爱与善允诺快乐幸福的诗句,让一切以人性为基础的诗歌显得虚伪、空洞、荒诞,在共时性的话语和历史空间,某种程度上讲,形  相似文献   

2.
民国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七(1942年2月21日),江苏吴江县芦(墟)、莘(塔)、(北)厍、周(庄)地区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余欢里,一场灾难悄悄地降临了。早晨,苏州、吴江、嘉兴、青浦等据点的1000余名日军,由长谷川、加藤等日酋率领,倾巢出动,分乘100余艘机船,以飞机作掩护,小炮艇为前导,联合袭击国民党抗日部队阮清源余部。日军飞机日夜巡逻在元荡、三白荡、分湖上,  相似文献   

3.
郑健 《军事记者》2006,(4):43-44
早就听到看到有关德国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林”的介绍。当我随同中国新闻代表团的同行来到碑林参观时,仍感到强烈的震撼。那是2005年10月22日,一个有几分阴沉又有几分寒意的早晨。“大屠杀纪念碑林”笼罩在深秋的薄雾中,面积有三四个足球场大,远观如一片迷宫,近看则如一大片墓地。碑柱有的竖立,有的横卧,长宽比例各不相同。导游是个30来岁的华人,很熟悉德国的历史。他介绍,这些灰色混凝土碑柱共2711根,其高度从0.5米到4.5米不等。面对这些没有规则的建筑,使人联想到了碑林所纪念的遇害犹太人各种各样的人生际遇。我们边看边往前走,一进…  相似文献   

4.
存不存在“犹太人问题”?假若“犹太人问题”是犹太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生活于另一个民族的国家中所遭遇到的问题,那就不仅仅是犹太人的问题了,即便“大屠杀”使这一问题变得突出。另一方面,为何众多的犹太人否定存在“犹太人问题”,宁可把自己看作所居国的一员,认为融合多个民族的政治共同体远比单一的民族共同体更有希望?难道“犹太人问题”只是犹太民族“特殊神宠论”的一种变相的表达,或是犹太复国主义为以色列的合法性提供的辩护理由?马克思显然不认为“犹太人问题”可以通过移民以色列并建立以色列国获得解决,因为“犹太人问题”只不过是阶级压迫的一种隐喻表达,因此,犹太人的解放是全人类解放的一个顺带完成的过程。程巍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总统佩雷斯的造访法国,道出了法以关系的不一般。而如何把握外交利益与内部稳定之间的平衡,成为法国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97年9月,原中国国民政府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风山在美国去世后,他在二战期间营救奥地利犹太人的事迹广为世人所知。2001年1月23日,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举行隆重仪式,正式授予何凤山博士“义人”称号。何风山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德勒”。其实在中国,还有另一位“新德勒”长期不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7.
犹太复国主义者和以色列的政治领袖提倡通过肢体的简单劳动,而不是通过精神活动与古老的土地建立起一种肌肤相亲的联系。本土以色列人对大屠杀幸存者的蔑视,实际上折射出犹太复国主义教育中的反大流散情结(shelilat ha-gola)。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莱昂西斯先生投拍的,记述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纪录片《南京》,近日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举行首映,放映数日场场爆满,并引起美国各大媒体关注。(《新京报》1月27日)面对这部有助于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这场“被遗忘的大屠杀”真相的纪录片,面对这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2004年9月,法国电影导演克劳德·朗兹曼给北京大学带来了他时长9小时45分的著名电影《浩劫》。第二天,导演和观众在北大的会议室里展开一场对话,导演被问及如何将犹太大屠杀与南京大屠杀相比较。显然,朗兹曼先生对这个问题很恼火,但他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犹太大屠杀是不可比较的。它是独一无二的、绝对的。它的绝对性使其无法被理解。它在道德上的不可能性使其无法被任何模仿艺术再现。你们的灾难跟我们的不同,是一般性的。南京大屠杀只是日本军队用来摧毁中国人民斗争意志的军事战略。它跟犹太大屠杀的另一项不同点是,它是可被理解、可以再现的。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屠杀     
12月13日,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70年前,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大肆屠城,血流成河,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中国军人和南京百姓进行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南京这座已经"无抵抗的都市"沉没于血海之中。  相似文献   

11.
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极其严重的反人类罪行,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无数暴行中的一个最残暴的典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首要在于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乃至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在于铭记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惨痛历史.这具有普世价值,顺应人类普世伦理要求,此外还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大批犹太人也随之来到上海,他们生活在外滩、南京路、虹口一带.利用上海独特的经济环境,地区优势进行各种投资,兴办洋行投资房地产、开办企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他们参与了上海城市的初始阶段的规划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上海的经济命脉和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其居住区域的商业繁荣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静安也留下了他们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13.
14.
档案资料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屠杀的研究随新材料的发现而不断深入,在这一过程中,档案资料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地向外界公布,进一步促进了南京大屠杀的研究的发展.那么,档案资料在研究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在介绍档案资料公布情况的基础上,试阐述自己对这一作用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16.
犹太人是全球企业界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世人都对他们神奇的经商才华感到震惊和羡慕。犹太人在为自己所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就深感自豪的同时,又对经商秘诀讳莫如深——这是他们的秘密,他们从来不想传于外人。但愈是如此,愈有人想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7.
左夫 《出版参考》2005,(8):38-39
生在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在他们刚刚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将蜂蜜抹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从小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里有智慧.  相似文献   

18.
席静 《大观周刊》2012,(43):16-16,28
“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于“犹太精神的相关论述促使本文作者通过对“犹太精神”特性的分析以及从“犹太精神”与资本主义--基督教世界息息相关的经济异化和拜物本性的关系出发。逐步、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犹太精神”的内涵、形成背景和宗教特性以及它与人类解放的关系等等,对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犹太精神"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以色列商界,流传着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在一个葡萄园内,一串串饱满的大葡萄,让人垂涎欲滴.一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馋得直流口水,于是它使劲儿地往上跳,想咬葡萄一饱口福.  相似文献   

20.
左夫  清越 《出版参考》2005,(3):38-38
生在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在他们刚刚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将蜂蜜抹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从小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里有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