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文气”的把握和理解需要回归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文气说”的产生可上溯至中国古代哲学里诸多诠释“气”的文字材料,大致归类为“天之气”和“人之气”;以孟子和庄子分别为代表的儒道二家的气论,共同影响了气论的后续形态发展;“文气说”最终由曹丕提出,发展成为一个包容万象而又有所侧重的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2.
一、把题目的表述“翻译”成物理条件或要求1.把题目的表述转化为物理情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完一道题后,觉得无从下手,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如果在审题的过程中,把一些题目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形象的物理情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例1质量为m,电量为q的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的速率v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日点,其方向改变的角度为θ(弧度),AB弧长为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论中常提到文气,它包括文章的特色、气魄、风格等,而这些又主要是由作家的气质、才性、学识、习惯、意志等决定的.气质、意气等的形成,有的认为是“天赋”,有的认为主要是靠后天的学习锻炼;对于文章的气,有的认为以气魄、气势为主,有的认为以理为主,有的认为以神为主,但都一致认为为文必须有气.本文从最早提出文气之说的曹丕开始到南朝刘勰再到唐宋韩愈、李德裕等,引述分析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文气的见解,理出了从“文以气为主”说到“文以理为主”再到“文以神为主”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汉字系统形成过程中的民俗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字系统形成过程中的民俗因素,对古文字、隶变、部首的作用、笔画的符号意义、简化字及简化字运动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了“约定俗成”在汉字系统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巫文化在早期文字系统形成过程中具有使文字系统化和实用化的作用,并指出了早期文字无一例外地为宗教服务的特征;另外,作者还强调了汉字意符和声符在形成过程中的“类聚”现象,以及汉字构形上“从分”的以区别意义为目的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论史上 ,曹丕第一个用哲学概念中的“气”探索文学现象和评价作家作品 ,阐述了“文气说”。关于“文气说” ,历来有争议 ,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它 ,现从哲学与文学来源、深刻内涵、艺术渊源和美学意蕴等方面对“文气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写作学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叫做“文气说”.作文教学也必须改变观念,回归其本位,即从培养“文气”开始.因为文气是作文的重要根基,其次,培养文气也是摆脱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困境的有益尝试,“文气”是写作的必要条件,是基础.  相似文献   

7.
1 什么是文气?对这一范畴,有谓文气是才性气质论者,有认为是作品风格论者,有认为是行文气势论者,有认为是语气音节论者;台湾学者还从“文气”中析出了“民族性”的意谓,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从某一侧面接触到了“文气”的内蕴,但我总觉得尚有意犹未足之感。研究者们似乎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角度,这就是文气论也是艺术本体论,它着力标明的是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所在。“文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美学范畴,对于它绝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在一定的意义上讲,也许“文气”一词本身并没有准确概括、反映出它所拥有的丰富内容。因为“文气”二字,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被人认为就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气”,实则这一术语是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中凝缩而来,而曹丕原意更偏重于指作  相似文献   

8.
笔者就“删填法”在文字叙述题中的教学问题做了一点探讨.下面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有关文字叙述题的分析 这里所指的文字叙述题,是指相对于文字应用而言的叙述比较简单且通常以填空、选择或简单解答为形式的一类数学题.这类习题有“题小灵活、涉及的知识面广”等特点,这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与西方哲学的“存在”相对应的概念,但有类似的思想,知道、气、理等;不过仅仅是类似,而不是相同,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所理解的这些范畴虽然具有本质的含义,却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与感性事物融为一体的.在现代中国哲学中引入了西方哲学的诸多概念,包括存在(being)概念,但由此引发了翻译问题的讨论,许多学者主张把being翻译为“是”.这种翻译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将其译为存在是合适的,翻译根本上是一种理解,是把另一种文字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嵌入本族文字和文化的过程,而理解就会有差异.因此将一种哲学完全准确地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哲学研究的重点就不应放在文字的理解上,否则便会舍本逐末,妨碍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孙鸿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5):46-48,52
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既昭示了魏晋个体意识的觉醒,又昭示着魏晋审美意识的自觉。本文从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文化基础等方面探讨文气说产生的背景,并以此进一步探讨文气说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一、形象的感受由于文学作品朗读是以形象感人,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无论朗读者还是听者都首先要对作品的形象进行感受.形象感受要以作品为依据,从已有的文字语言中去挖掘.如何去挖掘呢?我们知道,朗读是通过作品中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视觉对文字的刺激进行反映,对大脑皮层发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力,使人发出语言机制的思维信息,从而产生概念的运动.朗读的文字代替形象对人产生刺激,就引起感知觉.文字中的实词最具有形象性,是表达思想感情,给人以感染的明显因素.如我们朗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  相似文献   

12.
幸福之道     
本文前半段.文笔纯净而阳光,活蹦而随兴。但目睹“书香男孩”之专注,耳闻其生活窘境后,文笔是“一缕欢颜黯然收”.转而为凝重的灵魂战栗和为深沉的生活体悟。能把“三点一线”之事写得如此百味横生,能把一篇记叙文的文脉和文气拿捏得如此随“意”游走.非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文字功底者.实难为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论史上,曹丕第一个用哲学概念中的“气“探索文学现象和评价作家作品,阐述了“文气说“.关于“文气说“,历来有争议,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它,现从哲学与文学来源、深刻内涵、艺术渊源和美学意蕴等方面对“文气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文从字顺”即文字通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字词用得恰当,妥帖;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无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文气不贯通在作文中表现为三种情况:第一,句与句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顺序。句、段组织得不合理,就会杂乱无章,它反映了作者的思维缺乏条理性。第二,句与句之间缺乏应有的语言呼应,读起来感到生硬,缺乏连贯感。第三,语言表述中的跳跃现象。这里又有两种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表述时便少了一些必…  相似文献   

15.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把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校长就应该具备“文气”、“人气”和“霸气”。  相似文献   

16.
开篇导语 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说:“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这里的“从”和“顺”都是有序、顺畅的意思.“文从字顺”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今天,周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用词妥帖,文气贯通”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7.
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前人关于文气的论述包涵着丰富的内容,诸如作家修养、作品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作品风格等,大都有所涉及。研究古代文论,不把与文气有关的问题讲清楚,许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回答。 一、文气说的提出及其涵义  相似文献   

18.
浅论曹丕“文气”说的思想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原理,汉儒董仲舒关于自然之天的非神论思想,是曹丕“文气”说赖以产生的哲学思想源起。“相如巧为形似之言”,“两班长于情理之说”,则是曹丕“文气”说产生的文学思想源起。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要赶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时代,语言和文字必须有相应的发展,使中文进入信息互联网络,此之谓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的演化和语文的演化是密切关联的。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实行“书同文”政策,这是古代的社会演变引起的语文的演变。鸦片战争后,近代社会的巨大动荡引起了语文的演变。辛亥革命以后,一个语文现代化运动,从酝酿进入实践。这个运动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名称: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手头字运动、少数民族新语文运动等。语言现代化在前进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高潮、有低潮,有新旧争论,有左右摇摆,在“尝试与错误”中提高认识和开拓局面。综观一系列运动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语言的共同化;二、文体的口语化;三、文字的简便化;四、注音的字母化。二次大战以后,即使是发达国家,在组成新的共同体的时候,也发生语文问题。一门研究语文宏观问题的新兴学科由是产生,叫做“语言计划”。“文字改革”包括语言,“语言计划”包括文字。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运动。中国应当参考世界各国的经验.根据中国自己的具体情况。实行有利于国家现代化的语文政策。  相似文献   

20.
新疆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就必须要互通语言,这样就产生了双语或多语现象.汉语是中国的国语,绝大部分人都在使用.如果少数民族不懂汉语,那么就不能与汉族人交流,就不能吸收汉民族几千年文明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了培养少数民族的汉语能力,新疆各院校普遍开设了汉语课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汉语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口语方面.如何上好汉语口语课,一直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弱点.作为交际工具,语言与文字两者比较,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因为语言是一种最直接的交际工具,“听”和“说”则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而“读”和“写”则是一种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