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感悟语文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东升的旭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语文是雨后的花朵,鲜艳夺目,美丽芬芳;语文是荷花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光滑圆润;语文是西下的夕阳,绚丽多彩,山河增光.这些美好的事物说出来是“语”,写出来是“文”.  相似文献   

2.
3.
感悟式阅读教学是一种符合语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它既重视了语课程丰富的人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又注意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是加强主体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4.
阅读理解文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认为,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应培养的是一种观察与感悟的能力,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一、手脑并用感悟文章的语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根据加里宁的智力形成理论,动脑与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他认为形象思维只有通过操作才能转化为产品,一个产品在操作过程中,要经过多次反馈、校对才能形成。一方面,脑的活动纠正手的操作;另一方面手的操作也往往修正脑的活动,从而使成品越来越精细,人也变得心灵手巧。通过手脑并用,学生在操作中由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处…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更重要的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应该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感悟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感悟能力呢 ?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 ?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一总结 ,与同行们商榷。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 ,通过联想和想象 ,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 ,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 ,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 ,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 ,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 (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高会学 《山东教育》2004,(32):17-1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字眼,叫做“感悟”。感悟一词走进语文课程,不仅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有些陌生,以至于对其相关要求的实施很感生疏,就是一些语文界的权威人士也觉得“这个核心概念难于诠解”,甚至认为即使从《辞海》、《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些权威性的辞书上也“得不到合适的答案”。于是有人便责怪课程标准对于这些新概念应有的说明“语  相似文献   

8.
眼下,“感悟”这个词在语文老师那里颇具生命力:课堂上,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解读)及时地以对话、交流等形式呈现出来;课外阅读和练笔中,我们期待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期待着他们能够“吾手写吾口”,鼓励学生叙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写自己想抒的情……的确,在自由而尊重的氛围中感悟,学生们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张扬,思维的火花也因束缚的减少而与文本产生了更多的碰撞。然而,“感悟”也需要引领。一任学生思想的野马随意前行的做法,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有违语文教育的本质,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读中感悟     
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将现成的东西塞进学生的嘴里,恨不得嚼碎捣烂,以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孰不知,由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剥夺学生的感悟与思考,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谈不上阅读能力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现代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感”如何“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拥有感悟的权利。学生是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阅读的感受或领悟完全讲解,而学生只须听取,那就剥夺了学生感悟的权利。如果教师连自己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而直接把参考书上的课文分析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放弃自己的感悟权利,而又进一步剥夺了学生的感悟权利。  相似文献   

10.
初中学生阅读感悟,需要教师施以引领策略,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去施以引领策略。新教育实施以来,教师不再对学生阅读感悟进行灌输,多在思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如何在新教育实施中施以引领学生阅读感悟策略,本文所思考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倡导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读”就形成了语文教学的主线。在进行课改实验中,我对“读”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主要由语言作品不断内化而成,语言作品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素养的高低。课外阅读能全方位地提高人的语文素养,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课外阅读为语文教学拓展了一片新的天地,语文教师应把课外阅读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3.
人生感悟     
人格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志向的虚弱才是真正的虚弱。  相似文献   

14.
“知味阅读”是学习一套分层级顺序的分技能,从而形成阅读能力的阅读。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能熟练地阅读文章。从这个观点来看,读者被动接受文章里的信息,意思存在文章本身,读者的目的是再造这些意思。从目前我国各地中考试卷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这类考察学生阅读技能的题目。  相似文献   

15.
16.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  相似文献   

17.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的重要补充和扩展.研究表明,对优秀作品的阅读量越大、越广,其精神视野越开阔,精神境界越高远,语言的感悟能力也越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近修订的小语教学大纲第一次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化标准,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一、为什么要强调“感悟”1.遵循中国语文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擅长运用整体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汉语言必然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它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汉语词法句法大体靠意会,没有多少性、数、格的区别,也不必以动词为中心,似乎不太严密,却是以简御繁,很有灵气,是一种真正从人的思维与表达的需要出发的以人为本的语言。叶绍虞先生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