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时对斯大林表示苏联不宜过早从旅顺撤军。1952年3月,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请苏军不要在年底撤离旅顺。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前夕,苏共中央决定将旅顺海军基地归还中国。9月,赫鲁晓夫率团抵达北京。当苏方提出从旅顺撤军时,毛泽东反而表示了犹豫和担心。认为,苏军此时撤走,美国可能利用这一时机进攻中国。最后,毛泽东说服双方就苏联撤军达成协议。但是,关于处理旅顺口的武器设备又出现分歧。刚刚安装的海岸炮群,中方想无偿得到,赫鲁晓夫坚持低价,中方没有再坚持己见。但后来苏方又推翻了原来的方案,要求重新定价,总数在8亿卢布内。  相似文献   

2.
美苏《雅尔塔秘密协定》满足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要求,换得苏联出兵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可以说,苏军进入东北与美苏黑幕交易有直接关系。战后,因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美苏冷战已露端倪,苏联从东北撤军问题一波三折,这也与美国的态度和做法有关。美国的压力又是苏联最终实现撤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之时,苏联根据《雅尔塔条约》的协议,出兵中国东北地区,协助中国收复东北沦陷区并在当地驻扎近一年方完全撤军。在这期间,一方面苏军在东北地区大肆劫掠日伪政权遗留下来的工矿产业,并作为“战利品”运回苏联,同时滥发红军票,在当地套购民用物资,对当地的经济稳定及恢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苏联政府试图通过“中苏经济合作”问题的谈判以达到控制东北经济命脉的企图,并以此作为苏联撤军的筹码。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硬回击和美国的压力下,苏联最终妥协并从东北撤军。面对日伪投降和苏军撤退所遗留下来的东北经济状况,国民政府没有做好充分的接收计划,杂乱无序的接收使东北丰富的经济资源丝毫无益于国计民生,国民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接收同其它地区的接收一样最终陷入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旅顺大连最终收归祖国的曲折经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顺大连位于中国辽东半岛南端,据重要的战略、交通位置。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旅顺大连历遭英、法、日、俄帝国主义的侵占、租借、统治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接管,直到1951年(大连),1955年(旅顺)才最终收归祖国。旅顺大连的经历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外交史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大国沙文主义的压抑而最终站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杜鲁门政府在1945年中苏谈判之前和谈判期间,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有所变化。谈判前,杜鲁门政府尽量晚告知国民政府协定内容,并对中方表示会继承罗斯福的决定,且拒绝解释协定内容和介入中苏会谈。这表明其谨慎被动地遵守协定且向中国施压的态度。当苏联在中苏谈判中提出超出协定的要求时,杜鲁门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采取了不干涉的妥协态度,在东北问题上则积极主动介入中苏谈判,还就某些内容作出具体解释,以抵制苏联的要求,坚持其对协定的理解,并最终使中苏达成了美国能接受的一系列协议。这种态度变化,源于苏联对待协定的态度、美国利益的考虑和彼时国际形势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6.
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距今已有五十年了。在现代帝国主义大国所签订的公开协定中,这个协定是最臭名昭著者之一,因为这个协定丝毫不涉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本身权益的让与,而是把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出卖给了最富侵略性的纳粹德国。 1938年3月,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吞并了奥地利。事件发生后,英法不仅没有对德采取制裁措施,而且拒绝了苏联的建议。当时苏联建议举行英法美苏四国会议,以商讨防止德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八年十月我们参观了旅顺的苏联中学。这次参观对我们有很人的启发,许多教师都愿意向苏联学习。但是,当时对苏联教育的认识还不全面,只看到了五级分制和课堂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因而我们在开始学习苏联,改革教学的过程中,曾走了一段弯路。部分教师的学习情绪并因此受到了  相似文献   

8.
83教材第103页写道:“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这里使用“开始”一词,值得商榷,因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卡特政府即调整了对外战略,加强了对苏的强硬态度。这涉及如何评价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84教材第103页在叙述80年代中期苏联对外政策变化时写道:“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了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这里所写“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指的是什么?是放弃从对中国的扩张所得?前面没有提及。是指从出兵阿富…  相似文献   

9.
从1890年旅顺军港竣工算起,旅顺走入英美文化视野已有120多年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更是吸引了大批的英美人士来到旅顺,他们用笔给后世构建了多样复杂的旅顺文本形象,并将自己的宗教欲求和文明判断融入其中,使得旅顺的文本形象呈现出明显的"语词城市"倾向。  相似文献   

10.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斯大林把“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作为苏联出兵远东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美、英两国首脑为了自身的利益,满足了斯大林的要求。在同年6-8月举行的中苏关于签订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中,斯大林又以支持国民政府为诱耳,迫使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为获得苏美两国支持,对付中共,曾于1946年1月5日发表声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相似文献   

11.
东北教育工作从去年第四次教育会议上,指出了向苏联学习的方向后,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摸索创造了一些新的经验,使整个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对改进教学方面,在旧有的基础上发展提高了一步。旅大区的学校,从今年起,已开始实行苏联新的教学方法,并采用五级分制记分法,其中旅顺中学学习苏联开始最早,经验也比较成熟。其他如瀋阳等地也已重点地进行实验。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为了具体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特地在瀋阳成立了东北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12.
苏联在1945年8月9日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情况下,迫使蒋介石政府的代表于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有关旅顺口作为苏联海军基地的条款,为期30年。苏军占领旅大地区后,斯大林曾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1952年底,苏军撤出旅顺。在朝鲜战争背景下,1952年3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苏军继续留在旅顺。斯大林复电欣然同意。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积极推动向中国提供…  相似文献   

13.
5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确立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如所周知,这是三国背着中国达成的有损于中国权益的协定.根据《雅尔塔协定》精神,苏联于8月14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同国民党政权签署了《苏中友好同盟条约》,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政府同意给予苏联诸多在华权益,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和苏联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美国也扩大了对蒋介石集团的援助,至1946年6月30日,美国战后对蒋援助已达到7.81亿美元,约相当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对蒋租借及援助总和(2.28亿美元)的3倍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方针不能不采取“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既不反苏,也不反美”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张松  李俐 《历史学习》2005,(3):12-13
依据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百五十六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六百九十四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也就是我国工业化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项目是通过一系列协定确定的。1950年中苏签订的协议中规定了苏联要向中国援建的50个项目。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  相似文献   

15.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华援助逐渐下降直至停止,加上苏日关系、中共问题等因素,中苏关系渐渐冷却下来,国民政府日渐依赖美国.对苏态度大不同前,甚至支持盛世才在新疆对苏发难,迫使苏联的势力在1943年下半年基本退出新疆。苏联这时为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暂时咽下这枚苦果.但种下了其后斯大林处处与国民政府为难的近因。确实,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雅尔塔协定及其后中苏谈判苏联苛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外蒙古问题的历史渊源,论述了二战后期苏联提出的对日作战的先决条件,即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执行问题,由此而产生的中苏两国间的交涉与妥协。  相似文献   

17.
1924年5月31日由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加拉罕在北京正式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中苏之间的第一个条约。苏联历史学家认为,该协定的一些条款“由于中国封建军阀集团的不肯执行而未能实现。可是,苏联政府却严格地履行了自己根据协定所承担的一切义务,这也就是它对中国人民真诚友好的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前、由美、苏、英签署了举世闻名的《雅尔塔协定》。认真剖析协定内容,不难发现,三大国是以损害中国领土和主权为代价。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朝北洋水师防御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旅顺海防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旅顺北洋水师的创立与旅顺水师营的建革有密切的关系 ,旅顺水师营的创建与发展在清朝海军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旅顺水师营的沿革中认识清朝辽南地区海防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以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贯穿了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文章对《雅尔塔协定》的酝酿、签订与实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