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用薯干生产酒糟后的酒糟栽培灵芝的生产方法,于蒸汽控温控湿培养室进行栽培,缩短生产周期为35—40天,此法适用于工业化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2.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 Ganoderic triterpenoids (GTs) are the primary bioactive constituents of the Basidiomycotina fungus, Ganoderma lucidum. These compounds exhibit antitumor,...  相似文献   

3.
赤芝母种培养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L9(3^4n)正交试验设计,以茵丝的长速、长势、干重为检验指标,研究了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的不同用量比例对赤芝菌种的影响,经过试验分析,确定了赤芝母种培养基各组分的最佳用量比例,从中筛选出最适合赤芝菌种生长的四因素组合。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灵芝提取液涂膜处理对草莓保鲜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超声波法提取灵芝菌丝体中的灵芝酸等生物活性成分,以其对草莓进行涂膜处理,分别用计数法、称重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一定时间内对草莓的腐败率、失重率、还原糖含量及丙二醛含量进行测定,综合判断其对草莓的保鲜效果。结果:结果表明,2.5%灵芝提取液能够显著降低草莓的腐败率和失重率,在常温下可延长草莓的保鲜期。结论:灵芝提取物具有显著的保鲜效果,对于制备安全可食的水果保鲜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灵芝液体培养富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种食用菌和药用菌富锗能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灵芝的富锗能力最强。通过对在不同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量的锗对灵芝富锗量、菌丝干重、菌丝体SOD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培养基中添加2000mg/L的GeO2,灵芝菌丝干重、SOD、蛋白质含量、菌丝含锗量可分别达到31.6g/L,175.6μ/g,225mg/g,7951μ/g。  相似文献   

7.
灵芝凉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灵芝凉茶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高温高压法提取葛根等药质有效成分,浸提条件为:料水比1:20,0.1MPa,121℃,0.5h.与茶提液进行调配时,通过添加包埋剂(β-环化糊精)和甜味剂(木糖醇糖浆与蜂蜜)得到口感清爽、色泽均匀、体态澄清的灵芝茶饮料,最佳的成分配比为:灵芝提取液25%(V/V),茶提液35%(V/V),β-环化糊精1%(W/V),甜味剂6%(V/V).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灵芝凉荼的最佳防腐护色方案,成分配比为:山梨酸钾0.20g/kg,抗坏血酸0.03%,柠檬酸3g/kg.  相似文献   

8.
灵芝胞外多糖培养基优化及发酵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灵芝胞外多糖最佳发酵培养基为:麦芽糖2%,黄豆粉1%,Fe SO4·7H2O0.02%,KH2PO40.1%,土豆汁30%,pH自然,产量可达到86.36mg/mL(湿重)。灵芝胞外多糖产量受发酵过程各因素的影响,发酵过程中pH、总糖、还原糖和氨基氮有一定的相关性。灵芝多糖整个发酵过程需要144h左右,第6天达到发酵终点。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对灵芝多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ride,SNP)作为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研究了一氧化氮对深层发酵灵芝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mol/L SNP处理对灵芝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显著提高灵芝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的产量,同时添加SNP和NO清除剂c-PTIO时上述产量增加现象消失;当SNP处理浓度大干4.0 mmol/L时,灵芝菌丝体生物量、灵芝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的产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不同碳源对红芝液体发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摇瓶发酵法,研究了不同碳源对红芝液体发酵的菌丝产量、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8种碳源对红芝液体发酵影响不同,其中可溶性淀粉作为碳营养发酵效果最好,菌丝干重达5.2g/L、胞内粗多糖达0.437g/L、胞外粗多糖达1.469g/L,在工业化生产上,可选用可溶性淀粉作红芝液体发酵碳营养.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两相技术和排水集气法,研究了菊芋秆的产气特性.结果显示,菊芋是潜在的能源植物,厌氧发酵48 d,菊芋产气量为40518 mL,利用率为60.5%,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Aqueous two-phase system (ATPS) is widely used in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for purifica- tion of proteins (Diamond and Hsu, 1992; Balasubramaniam et al., 2003), enzymes (Pan et al., 2001; Bim and Franco, 2000), amino acids (Li et al., 2002), antibiotics (Yang et al., 1994; Guan et al., 1994), nucleic acids (Ohlsson et al., 1978; Kimura, 2000), aroma compounds (Marco et al., 2000) and lactic acid (Planas et al., 1998). ATPS is mainly composed of two-incompatible p…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杉属植物(石杉科)作为发现明星分子石杉碱甲的同科石杉属民间草药千层塔(即蛇足石杉)的近缘植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马尾杉属植物共21种,其中仅8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石松生物碱和serratane型三萜为该属植物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到目前为止,已从中共分离得到78个具有多种结构类型的石松生物碱,以及26个serratane型三萜。体外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乙酰胆碱酯酶和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针对马尾杉属植物这2类特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1971年至2016年2月)进行总结和评述。总体上来讲,该属植物相较于其他石松蕨类植物代谢产生出新化合物(包括新骨架)的机率较高,但到目前为止对其研究尚不够深入,绝大多数种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还无人涉足,亟待深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辅酶Q10产量为指标,对米曲霉2077固体发酵法生产辅酶Q10进行了初步系统性研究.利用配方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方法分别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到了较优固体培养基为大豆8.20%、麦麸63.53%和谷糠28.27%,确定100 g培养基固体培养条件为:料水比为1、青霉素钠加入量为3mL、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96 h为较优工艺条件.在此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得到米曲霉2077产辅酶Q10的最大值为0.947/mg·g-1干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针对蒙药扑勒蒙化学成分的快速分离与鉴定,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分别为咖啡酸、5,7,2’,4’-四羟基-6,5’-二甲氧基黄酮、槲皮万寿菊素、4’-羟基汉黄芩素、槲皮万寿菊素-4’-甲醚、5,6,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烷酮、圣草酚-7-甲醚、槲皮素-7-甲醚、樱花素、异樱花素和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烷酮。  相似文献   

16.
试验对树舌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料水比、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优化提取条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20、提取时间1.5h,抽提次数2次,提取温度为90℃.选择此工艺提取多糖,多糖提取率为4.06%.  相似文献   

17.
18.
甘蔗糖蜜酒精生产经历了有酸发酵和高酸发酵两个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因此,糖蜜酒精生产或将进入一个无酸发酵的新时期.在阐述有酸发酵和高酸发酵利弊的基础上,认为无酸发酵是糖蜜酒精生产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指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酸发酵必须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相似文献   

19.
许多实验让实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促进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文中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法获取大量杏鲍菇菌丝,并从中分离、纯化出两种杏鲍菇多糖即A1和A2.分别用浓度为7mg/mL的A1和A2作为小鼠的免疫增强剂,观察其对抗肿瘤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多糖对小鼠产生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P450 enzymes are found throughout nature and can catalyze the oxidation of various chemicals (Ortiz de Montellano, 1995). Because of their important roles in these processes, numerous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expression of P450s in vitro (Helvig and Capdevila, 2000; Nakamura et al., 2001; Deeni, 2001). But P450 enzymes fermentation levels in the microbial system are too low to catalyze the reactions for industrial prepara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