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圆寂之前,要选一个传人, 就让众弟子各做一首偈子。大弟子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话音刚落,一个烧水的小和尚慧能也随口念出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相似文献   

2.
人,一辈子都在阅读.大多数人读有字书时短,读无字书日长.然只有善读有字书,方能读好人生这本无字书. 昔神秀大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谓善读无字书也.六祖慧能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终深入一境而为后人所称道.此等高人天赋异禀,仿佛专为普渡众生而降临人间,他们只需读无字书.芸芸众生如你我,唯读书方能知古今、长才智、陶性情、传文化.  相似文献   

3.
人,一辈子都在阅读.大多数人读有字书时短,读无字书日长.然只有善读有字书,方能读好人生这本无字书. 昔神秀大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谓善读无字书也.六祖慧能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终深入一境而为后人所称道.此等高人天赋异禀,仿佛专为普渡众生而降临人间,他们只需读无字书.芸芸众生如你我,唯读书方能知古今、长才智、陶性情、传文化.  相似文献   

4.
哲理短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禅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禅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围绕慧能“嗣法三偈”所展开的禅学和禅宗史研究,角度不同,见仁见智。文章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予以扼要的梳理,并认为包括“神秀偈”在内的四首偈子,与《坛经》中的传法故事,是慧能后人为“禅宗南宗”思想的发展需要而虚构的;“神秀偈”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神秀的禅学思想;慧能“嗣法三偈”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同样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慧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佛性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6.
惠能(公元638—713)姓卢,广东新兴人,中国禅宗的创造者。在二十四岁时,离母北上,参拜蕲州(今湖北省)黄梅东禅寺五祖弘忍为师。忽一日闻童子诵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闻后,便知未得见性,就请一解书人代笔,也书“无相偈”一首。弘忍见之,即已知大意,便秘密传授法衣,禀为第六代祖。惠能得法南归,终生传法于韶州南郊南华寺。惠能书写的“无相偈”是怎样的呢? 在不同本子的《坛经》中,载有三首。  相似文献   

7.
境界体现参禅者见地及悟道程度,是判断参禅者见性与否的标准。从《六祖坛经》看神秀作偈、六祖作偈回应之以及六祖听五祖讲解《金刚经》后大悟,可知二者之见地及其参修境界:著相之凡夫,理无碍、事无碍之未彻悟者,理事圆融之彻悟者。  相似文献   

8.
黄艳丽 《师道》2007,(1):50-51
“感悟”二字经常运用到小学语文阅凑教学中。但究竟怎样引导小学生去感悟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悟”呢?笔者想借用五祖的两个弟子神秀和惠能的话来说明。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强调的是“渐修”。小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悟性,同样要“渐修”。修什么呢?积累课内外知识,丰富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9.
论参佛 ,是必讲悟性的。佛学的许多玄观妙理 ,既不需要逻辑推理演练 ,也不需要科学实验论证 ,它需要的是一种“慧眼” ,一种悟性 ,能超越尘世与现实 ,进入无限和终极 ,到达洁净空灵的境界。例如那个很有名的佛六祖慧能的故事 :五祖弘忍欲求法嗣 ,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先有一僧说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而慧能却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相比之下 ,谁的悟性更好 ,更有资格得以衣钵相传呢 ?当然是慧能了。所以 ,参佛少了悟性 ,哪怕念经磨破了嘴皮 ,也只是个有口无心的和尚 ,…  相似文献   

10.
拈花一笑     
他日佛祖在菩提树下静心悟道,今日我辈在陋室中苦思冥想,而今,又有谁能悟出拈花一笑的真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少林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语道出了禅的内蕴。有  相似文献   

11.
黄存林 《文教资料》2005,(27):174-175
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诗词独树一帜,读来朗朗上口,思之则寓义隽永,不少诗作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在欣赏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亦能启迪人的智慧。巧妙地选取一些古体诗作,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对中学哲学教学大有裨益。试举几例:例一:世界的物质性唐代高僧宏忍和尚曾在挑选继承人前要求弟子们各作一偈,以考查其对佛教教义的领悟情况。大弟子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意为:佛性存在于心中,只要注意不染上世俗尘埃,就能修行成佛。小和尚慧能听了,另作一偈:菩提本…  相似文献   

12.
禅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消净,何处有纤尘。 当五祖弘忍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毅然把宗位传给了慧能——这个曾被称为小蛮的弟子,也缔造了六祖慧能普度千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13.
心有菩提     
寒假,已毕业的一名学生从大学归来,带给我一方端砚。砚身并不很精细,但侧面镌刻的八个篆字却吸引了我“:身似明镜,心有菩提。”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那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凭着他的这首禅诗而深得师傅的赏识,从而继承了弘忍的衣钵。但是  相似文献   

14.
对于诗与偈的关系,人们历来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偈是诗,有人认为不是诗,也有人认为部分是诗。唐代僧人拾得曰:"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1]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偈颂的文体属性就有争议了。《四库提要·全唐诗》  相似文献   

15.
断句     
徽州人连年打官事,甚是怨恨。除夕,父子三人议曰:"明日新年,要各说一句吉利话,保佑来年好运,不惹官事,何如?"儿曰:"父先说。"父曰:"今年好。"长子曰:"晦气少。"次子曰:"不得  相似文献   

16.
古文助读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栽祖归养。  相似文献   

17.
在大别山旅游文化开发中,禅宗文化是其重要的资源;对于湖北黄梅县四祖寺、五祖寺及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师,人们耳熟能祥,但对禅宗在鄂东的诞生、祖庭的创建及教义的传播和发展,人们还知之不多。全面介绍道信习禅、弘禅,在西山、东山创建禅宗及五祖、六祖对禅宗的发扬光大,有利于人们了解禅宗在鄂东诞生发展的历程,从而弘扬了禅宗文化。  相似文献   

18.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中"四句偈"一词千年来引起大量文人高僧的阐释,目前均无定论,通过对照《金刚经》其他五种译本,发现"四句偈"一词有不同的翻译,如"四句偈等"、"四句等偈"、"四句伽陀"、"四句伽他"等。综合历代各家关于"四句偈"之解说,并参照五种译本的不同翻译,挖掘该词的多义性,从文字和般若思想两个层面对"四句偈"一词作出全面客观的释义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7,(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六祖慧能开宗以来,佛光普照华夏,某代出了两位高僧,一个是师傅,一个是徒弟。当年徒弟拜师学艺时,问师傅说:“师父,根据我的慧根,要修多久才能成正果呢?”师傅答道:“最少也要十年罢!”徒弟说:“哇!十年太久了,师父,假如我加倍地  相似文献   

20.
训释中华书局本《五灯会元》马鸣尊者偈有三点需要注意:"隐显"的主体是"心性"或"法身";"取"是佛学专有名词,其含义是"执取";"离"的含义是"舍"。该偈颂合适的解释应为:心性、法身无论隐显,皆是一法;明暗虽二,原本不二;现在我传授明心见性的微妙法门,你们对此法门不可执着追求亦不可舍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