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致使结构的原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致使词汇范畴的原型特征,指出其原型是致使动词中的单纯词汇动词,介绍和分析了致使结构的深层结构,含纯词汇性致使动词的致使结构,及物性特征,事件结构特征,致使句式特征以及典型“致使一运动”性致使结构。并把上述特征与Langacker(1991)的标准事件观察模式结合,设立了致使结构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2.
致使概念是指致使者通过致使力的传递作用于致使对象使之产生变化的概念.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出发指出了这一概念的原型和非原型,以及由原型向非原型转化的过程中人类所运用的认知机制.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并深入地掌握语法层面的各种致使结构的生成及其所表达的涵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式是由概念决定的,要分析英语致使句式就要分析致使概念.而致使概念的核心是致使力,它是致使概念的决定因素,对概念的其他部分起着制约作用.因此要分析英语致使句的生成,关键是分析致使力的性质和特征.通过分析致使力的根本性质,把握语言层面上的各种句式的差异.典型的致使力决定了原型致使句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本文探讨致使移动结构的认知基础,即致使移动图式,并分析其隐喻表达。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致使移动结构在认知基础、语义、句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寻求两者的异同点,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其差异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非致使型动补结构分为语义指动型和语义指施型两个次类。前者又可以分为完成貌类、Vt1+Vt-i2+O类和Vi+C类三种次类。从时间上讲,前者的产生要大大地先于后者。无论是语义指动型还是语义指施型动补结构最初都是从连动结构演变而来。这些动补结构的演变主要是依靠第二个谓词的虚化,其虚化途径主要是沿着动作动词→结果补语→(事态助词)→程度补语→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补语)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致使结构的嵌入部分,是结果部分,可称为"成事"。成事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成事的主体和成事的谓语部分。江西石城客家话的致使结构类型与普通话致使结构的类型相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以英语致使句为主线,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致使句式的语义和句法进行分析,发现两者的异同点及其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8.
韩勇强  李小华 《文教资料》2007,1(4):129-130
本文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分析空间隐喻的普遍性,指出空间概念对时间概念的应用价值,即时间概念可用空间来表达。同时,本文指出空间概念对事件概念的适用性,并将空间概念与致使结构的事件观相结合,从而得出致使结构的空间隐喻原型。  相似文献   

9.
汉语、藏缅语“致使”义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历史层次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语音演变对语法结构的影响所致。这不仅说明语音、词汇、语法三之间有着极强的相互制约性,也表明汉语、藏缅语的语法结构类型发生过转型,具有典型的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藏缅语动词研究一直强调非使动/使动对立本文从广义致使义出发、讨论了拉祜语致使范畴的语法结构类型、语义结构类型以及相关的语法化和变价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数学具有严密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学生学数学的过程其实质是构建数学知识系统及相应认知结构的完整过程。因此,传授新知识时教师应重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通过设置"原型题"搭桥铺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有一类形容词,在一定的致使框架中可以表达致使义,即致使形容词。致使形容词具有人的感觉和引起感觉主体的变化两个语义特征,可分为生理类致使形容词和心理类致使形容词,它产生于状态性致使事件对被使事件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变化,多通过动结结构突显致使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和英语的致使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语义类型、形态标志、语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汉语和英语的致使句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论述了其异同点,以期对第二语言教学和英汉互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致使动词的类型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动词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将致使动词分为两类:静态致使动词和动态致使动词,前者指本身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后者指本身不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文章着重分析了后者在致使框架中发生的词义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最后根据致使力的隐喻扩展,对广义的致使动词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6,(1):57-61
押在分析致使移动构式与动词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构式观在处理构式与动词互动关系时过于强调构式对于动词的单项压制,忽视了动词意义对于构式的影响,阐释了构式意是在构式和动词在两种认知机制下相互融合的结果,其意义不但受到构式压制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动词的潜在语义框架在构式建立的情景识解中能否被激活或突显。  相似文献   

16.
自从A.E.Goldberg在1995年提出并详细描述英语的致使移动构式[NP1+V+NP2+PP]以来,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从多视角、多层面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研究,并与汉语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比较分析。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英汉语中致使移动构式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引发其差异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7.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种较独特的致使移动构架句式(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本文以英语致使移动句式为主线,从语义、句型等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致使移动句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8.
论元结构主要表示述语和与之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致使句表达某实体发生某种情状是受某种致使主体的作用而引发的,论元易位指某些动词通过其论元位置的调换可以进入不同的框架结构。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的致使句,对比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及论元结构易位的异同,介绍英语中心理致使动词翻译的常见错误,以期对英汉致使句差异的了解及翻译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9.
吴涛 《考试周刊》2008,(20):228-22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比语言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以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熊学亮和梁晓波的<论典型致使结构的英汉表达异同>一文进行全方位的评述,以便对典型致使结构的英汉表达异同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20.
“致使”是个隐性构件,有独立的句法位置,还有音韵方面的要求。在现代汉语中,可通过动词移位或插入“把”等手段使之获得满足。语义上的“致使”是由“把”字句等致使句式中的“致使”构件所负载。“致使”构件选择论元并指派语义角色,所以“致事”的语义关系较复杂;“致使”有音韵上的需求,而早期汉语没有功能范畴“把”,造成词序演变的假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