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美在关系十八世纪,法国美学家狄德罗在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中,看到了用“伟大”、“用途”、“对称”、“秩序”等表面现象罗列方式来界定美的不足,他从无限纷繁的美的现象中,从一切美的事物中发掘出共同的性质——关系,提出了“美在关系说”.他说:“我相信,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根据狄氏的观点,关系是使得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属性,美随关系的产生而产生,随关系的消失而消失,随关系的增加而增加,随关系的减少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竞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3.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的“星”何在兰州师专郭芸做为艺术范畴之一的音乐艺术,它与大千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都同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乐音之美,曾产生出多么奇妙的和谐与辉煌的音响,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使人的听觉感官得到美的爱抚、美的慰藉。我们说,美...  相似文献   

5.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人进行美的教育,属于世界观的教育。别林斯基说过:“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象里。”然则,要发现美、找到美都需要花一番“审美”的工夫。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相似文献   

6.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经,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竟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同一的,可同构的、可相容的,审美融纳异化,有异化美的存在。此观点侧重美的非本质意义,或者从美的外在形美来…  相似文献   

7.
美能益智。美的事物能给人们带来感性的愉快的体验,美的东西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实践也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深挖美的因素,渗透美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比较顺利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审美素质。1.感知“外在美”所谓“外在美”,就是通过学生的眼睛丰富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外在美很多:数的美、形的美、对称美、颜色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数学美,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陶冶他…  相似文献   

8.
<正>"美是关系",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他的论文《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一切美的事物的共有性质中,必定有一种性质会使美呈现出来,这种性质的变化也使美发生变化。这种性质就是"关系的概念",用他的话说:"不论关系是什么,组成美的,就是关系。"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在于不是把美的事物孤立起来考察,而是放到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实践的美学观点”做了一些方方面面的评析,针对其观点,指出:现实性的劳动往往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美,一个是丑;“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会导致仅仅以“人的尺度”去改造和重建外部自然界,这势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丑;美的规律体现于“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及其统一之中,劳动——特别是现实性的劳动并不能创造一切美或美的事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先在性”,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张明桃 《湖南教育》2002,(16):44-44
美的本质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美为什么是关系属性呢?因为美不可能是“美的对象”本身,只可能是千差万别的美的对象的某种共同的属性。这种属性,显然不可能是内部属性。如果美是内部属性,就无法解释内部属性没有改变的同一事物,有时是美的对象,有时却不是美的对象。美会是事物与何种存在相关形成的关系属性呢?直截了当地说,这种存在就是社会人类。社会人类,也是不以人们感觉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往,有许多学者认定美与人类存在有关,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体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美的形成需要两种“客观存在”。狄德罗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是一个独具东方色彩的唯美主义作家。他总是着眼于植根在悲苦的土壤中的美,大都在处于龌龊地位的下层平民的困顿境况中游目。他总是在悲苦中写美。悲苦,就是日本的现实。他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消失是人性的自残,美的毁灭是命运使然。他的美学思想是和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一脉相通的。他“赋予众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他一生都在描述悲哀中的美,这与他所处的动乱社会和他自身的悲苦遭遇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往往用“诗”来形容:美的风景——如诗如画;美的姑娘——诗一样的风韵;美的作品——史诗般的作品;美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一切文学体裁都含有诗的气质。”诗人曾卓说:“一切艺术作品都可以说是心的歇”(曾卓《关于诗》)。可见,要使我们的文章美起来,就必须使文章的语言“诗”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诗一样的语言呢?方法很多,本文略举三例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为重要,一个对美不会欣赏的人,很难想像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其实,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欣赏美的内容,问题是教师如何挖掘、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美的存在。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孩子美的创造力。我选取的欣赏内容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欣赏环境美幼儿园的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  相似文献   

14.
对美与功利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美与功利关系密切.有人认为美与功利没有关系。本认为鲁迅的美与功利相关说持论全面客观,并从人类学、美的本质及审美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鲁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仇洪武 《考试周刊》2011,(66):40-4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美育人,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学生受到了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强烈而美好的感情,激发起学习、生活的热情.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怀。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蒋波 《绥化学院学报》2004,24(3):135-136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说过:“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并且在五角星形中发现了黄金分割比例关系。认为由黄金分割比例构成的矩形最美。最令人惊奇的是,很多生物的形体比例也等于黄金比。它充分证明了美学家的断言,美是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黄金比是蕴藏在客观世界深层次中的内部规律。数学美就是客观世界美的特征在数学中的反映。“数学美包含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适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17.
美是关系,是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在他的论文《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一切美的事物的共有性质中,必定有一种性质会使美呈现出来,这种性质的变化也使美发生变化。这种性质就是关系的概念。用他的话说:不论关系是什么,组成美的,就是关系。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在于不是把美的事  相似文献   

18.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了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也说:“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9.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的确.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处处蕴含着美。语文课文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介绍知识,自然有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形象。这些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美感能力去感受和体会。这种感受和体会的能力,有待于语文教学去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本从美学名学派提出的“美在形式”,“美在理念”,“美在关系”,“美在生活”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等说出发,试图对数学美的本质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