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11月2日的《中国纪检监 察报》二版,刊登了编者写的一篇点评《一篇来稿引起的思考》,对一篇来稿报道中暴露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质疑。这无疑是一次及时的可贵的“新闻警示”。来稿报道了湖南省衡东县乡镇干部争当“民事调解员、科技指导员、农产品销售员”的情况。文中说: “衡东县在鼓励乡镇干部争当‘三大员’过程中,实施跟踪  相似文献   

2.
某单位的新闻干事,向一家大报的编辑诉说,今年单位领导给他定的报道指标“又升级了”,光是要求在中央级报刊登出来的,就不得少于76篇。编辑听了,不禁咋舌:真是“高指标”! 计算一下,要实现这一指标,平均几乎每隔五天就得有一篇稿子见报。谈何容易!任务就是这样订的。这个新闻干事向编辑诉苦;又有点近乎求情。编辑该怎样处理这位干事的来稿呢!不免增添了许多疑虑。报上出现的那些  相似文献   

3.
这次人大和政协会议有一位“场外记者”——北京晚报的张沪,她虽然没有拿到大会的记者证,却全心全意地想把大会报道好。由于记者名额有限,这次北京晚报没有派记者参加大会报道。张沪主动向报社领导提出:首都人民很关心这次大会,我们虽然进不了会场,也要想办法尽可能多搞一点报道。在短短十几天里,她采写、组织了十二篇与大会有关的报道,包括: 采写消息四篇:《吴波谈让贤》、《徐向前谈不兼任副总理》、《杨尚昆、杨静仁谈不辜负人民委托》、《郭维彬成为王光美家的一员》。  相似文献   

4.
长沙晚报的《桔洲》副刊去年举办了首届“幽默小品大奖赛”。这次大赛收到来稿共1542篇,选登了118篇,这是《桔洲》副刊近年来开展征文竞赛活动收到来稿最多、刊登篇数最多的一次。如此盛况,是编者始料未及的。我们的生活需要幽默。什么是幽默?众说纷纭。对它的认识,可远溯到公元前三至四世纪时柏拉图及其对话录。他认为:我  相似文献   

5.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6.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7.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2001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年鉴》收入本刊2000年发表的新闻论文两篇。一篇是马飞孝的《为什么不能转载——对“未经本报(刊)同意不得转载”的质疑》  相似文献   

9.
去年4月12日,我们总编室接到了通讯员送来的一份来稿,题目是:《高压阀门厂铸钢一分厂敢于扬丑,邀请用户和专家到厂评析劣质产品》。读了之后,我们为这个厂狠抓产品质量的作法叫好;同时也赞叹这则报道在“质量、品种、效益年”的宣传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典型。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篇稿子写得干燥乏昧,仍是那种“套话+数字+过程”三段论式硬梆梆的写法。要想使这篇指导性较强的工业报道具有可读性,编者必须进行软化处理,在文字上下点功夫,让它有点吸引力。我们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软化处理的: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月3日,文汇报在一版居中加框发表了《包起帆的“金牌”究竟属于谁》的报道,并且加了编者按语说,这篇报道提出了一个分配体制中的重要问题:应该以怎样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人才创新?包起帆获得的十多块“金牌”能否归他所有?包起帆的发明专利能否参与分配?欢迎社会各界参与讨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泉州晚报《读书》专版上发表了一篇拙作,收到样报后,有不少感触,归纳起来为“快”、“细”两个字。“快”:寄出只7天,即获发表,扣除4天的邮程,编者处理稿件直至见报。仅用了3天。再者,文章发表后,赠寄样报及时,作者一周内就收到。“细”:编者心细,在为我寄来一整张样报外,还附有拙作剪报。一个版刊登有好几篇文章,编者多取出一张报纸,一一剪下每篇文章,然后分寄给作者,作者可特此作为剪贴之用,而那一整张  相似文献   

12.
《如何办好党报》征文启事刊出后,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参加,来稿百余篇。此外,全国各行各业的党报读者也写来了近百篇文章。正如沈阳一读者来信所说:“虽然我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但我是一名忠诚的党报读者,有责任关心、支持党报。”他们从这个心情出发,写下了篇篇文章,对如何办好党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限于篇幅,本刊对来稿无法一一刊登,只能将其中一部分摘发如下。为便于阅读,编者加了小标题。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办好党报》征文启事刊出后,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参加,来稿百余篇。此外,全国各行各业的党报读者也写来了近百篇文章。正如沈阳一读者来信所说:“虽然我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但我是一名忠诚的党报读者,有责任关心、支持党报。”他们从这个心情出发,写下了篇篇文章,对如何办好党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限于篇幅,本刊对来稿无法一一刊登,只能将其中一部分摘发如下。为便于阅读,编者加了小标题。  相似文献   

14.
有人在新闻报道中创一奇迹:不见被访问者而竟写出了“专访”。诀窍是:把别人采写见报的报道照抄一遍,署上自己的名字,就成为“我写的”专访。不花费很多时间,不用跑腿,也勿需动脑子。“妙哉”,“妙哉”! 登载在本年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上的《黄河问题大意不得——访地质水文专家王涌泉》,就是这样的“作品”,张文郁就是这样的“作者”。可惜,文中涉及的单位和个人均不买账,严肃地提出了意见。王涌泉同志郑重声明:“我不认识张文郁,张根本没采访过我”。一查资料明白了,原来张的文章是1985年12月30日《世界经济导报》一篇访问记的翻版。那篇题名《明年起黄河的治理大意不得》的文章,是该报记者阮江宁采访后写作的。  相似文献   

15.
陈尚忠 《今传媒》2007,(4):63-63
题中的"反面报道"是指"正面报道"以外的报道,所以写这篇辨"反面报道"不算业务成绩的稿子,是因为2006年10月30日《扬子晚报》刊载稿中披露:安徽省人事厅下文规定,每年在中央主要媒体刊播宣传安徽的"正面报道"(稿件)少于3篇的记者编辑,将无法获评高级职称.此举引来无数质疑.  相似文献   

16.
“关广梅现象”深度报道从1987年6月12日到7月27日,共历时40多天,期间,《经济日报》共发表评论员文章5篇,通讯4篇、消息7篇、关广梅本人来信1篇、小言论4篇、综述报道1篇、读者讨论稿件、信件56篇;期后,又发表跟踪抽样调查报告4篇,合计82篇。这一报道的背景是: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了“两权分离”(即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市报人》2010,(5):53-54
2009年,《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分别与泉州晚报社、金华日报社和柳州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三个征文活动已经结束。其中“‘泉州杯’地市报业科学发展”征文收到来稿203篇,择优刊登34篇;“‘金华杯’提升子报子刊竞争力”征文收到来稿206篇,择优刊登34篇;“‘柳州杯’典型报道论坛”征文收到来稿198篇,择优刊登22篇。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泉州晚报《读书》专版上发表了一篇拙作,收到样报后,有不少感触,归纳起来为“快”、“细”两个字。“快”:寄出只7天,即获发表,扣除4天的邮程,编者处理稿件直至见报,仅用了3天。再者,文章发表后,赠寄样报及时,作者一周内就收到。“细”:编者心细,在为我寄来一整张样报外,还附有拙作剪报。一个版刊登有好几篇文章,编者多取出一张报纸,一一剪下每篇文章,然后分寄给作者,作者可将此作为剪贴之用,而那一整张的样报则可存留下来作个纪念。多费一张报纸,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市报人》2008,(4):77-78
2007年,《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分别与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宜宾日报社、承德日报社和潍坊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三个征文活动已经结束。其中,“‘苏州杯’地市报业市场振兴”征文收到来稿236篇,择优刊登34篇;“‘宜宾杯’晚报、都市报论坛”征文收到来稿189篇,择优刊登32篇;“‘承德杯’、‘潍坊杯’典型报道纵横谈”征文收到来稿129篇,择优刊登32篇。3月下旬,  相似文献   

20.
去年,新闻出版报发过一篇争鸣文章:《读者不是上帝》,今年又见第五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与之立论相同的文章:《“读者是上帝”质疑》。前文将我国出版界一度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书刊市场一再泛起的“黄潮”,归咎于“读者是上帝”这句口号;后文通过逻辑演绎对这句口号提出了质疑,其要点是:1、“读者”这个概念涵盖了国内外、敌我友所有受众,他们相互存在着立场、信仰、观点、觉悟、素养、爱好、情趣的种种差异;2、称“读者是上帝”,意味着对一切读者的一切愿望、意见和要求都要依从和迎合;3、结论:这句口号有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