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 2 1世纪到来之际 ,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状况怎样 ,发展趋势如何 ,已成为世界衡量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尺度 ,是女性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本世纪末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现状当今社会 ,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状况较之以往 ,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 ,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着男女之间明显差异 ,甚至不平等 ,女性在这一领域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已是不争的事实。1 高等院校接收女大学生的状况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端于 2 0世纪初期 ,至今已有 80年的历史。然而 ,在旧社会 ,女子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求学的也只不过是凤毛麟角。据统计 ,…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女教师地位现状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高校女教师地位现状之研究张建奇建国后,随着我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女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女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当前我国高校女教师地位究竟如何?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首先力图较准确地反映...  相似文献   

3.
对《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载文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还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话语结构,女性参与率低,论文被引用率低,并且越往学术界的上层女性越处于不利地位。学术界的社会分层虽主要遵循普遍主义,但社会的性别角色观念仍会影响学术界的判断以及女性的自我判断和努力程度,加上学术工作的"男性工作模式"假定、学术评价的"劣势累积"效应、学术竞争的"锦标赛"制,以及女性承担生育职责和过多的家务劳动等原因,女性走向学术顶端更难。  相似文献   

4.
女性参与高等教育:进展和问题张建奇(中山大学)建国以后,我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虽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并没有取得同男性平等的地位,女性无论在受高等教育方面,还是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都落后于男性。不仅如此,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承认女性参与...  相似文献   

5.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女性地位的研究厦门大学博士生:张建奇导师:潘懋元刘海峰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1996年6月27日建国后,我国女性参与普通高等教育虽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我国女性无论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还是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及参与高校管理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在十种管理类期刊上发表论文的2824名作者为样本对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男教师,高校女教师在我国管理类学术领域仍处于劣势地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差别增大。国家和高校应针对女性职业发展的特殊性,为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高校女教师也应充分了解女性职业发展规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的职业生涯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在十种管理类期刊上发表论文的2824名作者为样本对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男教师,高校女教师在我国管理类学术领域仍处于劣势地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差别增大。国家和高校应针对女性职业发展的特殊性,为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高校女教师也应充分了解女性职业发展规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的职业生涯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尽管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远程高等教育在公众心目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远程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相比,前者在就业市场中也处于明显劣势.本研究通过引入组织社会资本的概念,指出远程高等教育处于劣势的部分原因在于组织社会资本的缺乏;研究者并且通过介绍其他学科对于组织社会资本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构建组织社会资本,从而促进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当前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状况如何?仍需要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专业选择的情况、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实现、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质方面的特点(学习成绩、担任学生干部等)及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等方面进行探讨。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建国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虽有了很大的改善,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女性的入学机会还是远远少于男性。以1993年为例,男生与女生的比例为2:1,也就是在高等教育水平上,相对于…  相似文献   

10.
在理解阿拉伯国家第三级教育体系的实际发展时,女性作为学生和教职人员参与高等教育,仍是一个受到忽视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更广阔的机构设置中,女性参与高等教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不仅影响到女性的社会作用,也影响到她们在不同领域里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马克思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教育,或受教育程度,作为女性参与社会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力,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其他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制约因素。因此,女子高等教育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领域。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端于20世纪初期。确切地说,从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私立大学在其高等教育中处于补充和辅助的地位。近十几年来,澳大利亚的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私立高等教育体系。本文在分析其现状的 基础上,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对目前正大力探索并发展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一、 澳大利亚私立高等教育现状在澳洲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公立大学。近十年来,澳大利亚私立高等教育蓬勃发展。1988年《高等教育政策声明》政府白皮书的贯彻实施,使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在经费提供和行政管理状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立了“联邦第三级教育委员会”(CTEC),建立了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给女性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和男性相比,我国女性在求职与职业发展规划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女性就业者,其自身既存在着先天性优势,也存在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固有劣势,社会的发展给她们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威胁.现代女性应该充分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更新观念,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父权的压迫,女性长期丧失话语权处于劣势地位;而在语言学中,新学科翻译也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女性主义将其理论植入翻译,旨在关注女性本身,为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女性主义译者在语言层面上利用改写、挪用等策略来重塑自身,由此可以证实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高师教育处于高教竞争劣势的问题日趋凸现,师范教育的学科性质、服务对象,及其回报慢、效益差,资金投入偏低等原因,决定了师范大学缺乏竞争力,始终处于高校竞争的劣势地位,因此,必须进行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以适应21世纪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使用44所高校22923名大一新生学情调查数据,基于地位获得研究范式,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将学生自致性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来探讨学生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和社会结构等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获得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民族、父母受教育程度、城乡以及区域等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获得有显著影响;男生、少数民族学生、拥有较多家庭文化资本的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获得中处于优势地位;农村学生、中部地区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获得上处于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17.
高职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在目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他们毕业后就业处于劣势地位,研究分析高职生这一群体的求职倾向和择业中的心理障碍以及今后的就业形势,并提出对,策,有利于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职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在目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他们毕业后就业处于劣势地位。研究分析高职生这一群体的求职倾向和择业中的心理障碍以及今后的就业形势,并提出对策,有利于巩固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高等教育与女性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始于18世纪下半叶,经过200多年的努力,美国女性的高等教育在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水平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解决她们在社会参与中受歧视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参政议政和高收入领域,女性明显处于弱势。女性学研究的兴起向人们揭示在社会化过程中,女性与男性成长的经历是不同的,女性的道德观,认知观和对生活的价值取向都与男性有差别。所以,传统的以强调“理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模式和以“竞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就业市场机制对女性的发展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与参与: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参与能力有了很在发展,但,与世界女性高等教育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制约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有:首先,社会竞争机制中的弱势。第二,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对教育的投入不足。第三,传统观念的影响。第四,女性高等教育的水平和专业取向,直接影响女性的社会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