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萤 《山东教育》2008,(6):44-44
1.创设和谐氛围主动提出问题新课改强调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实验操作、主动提出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练习题:“已知杨树46课,柳树40棵,松树27课,杉树20课。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相似文献   

2.
针对如何由二叉树的遍历序列来唯一确定二叉树的问题,提出了用两种遍历序列唯一确定一棵二叉树的方法.理论分析证明,已知先序遍历和中序遍历或者已知后序遍历和中序遍历可以唯一确定一棵二叉树,但已知后序遍历和先序遍历就不能唯一确定了.文中还对用两种遍历序列唯一重构一棵二叉树算法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要正确解答“比多比少”及“倍数关系”应用题,就必须克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及见倍数就乘的思维定势。如:果园里有桃数48棵,杏树比桃树少12棵,杏数有多少棵?首先找出相比较的两种数量,并找出“比多”还是“比少”;正确找出大数和小数。最后看问题: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已知大数求小数,用减法计算;已知小数求大数,用加法计算。上题的关键句是:“杏数比桃树少”,即杏树少(小数),桃树多(大数),而且桃树(大数)是已知的数(48棵),否数(小数)是要求的数,求小数就用减法计算。?他探杏树桃树果园里有桃树48棵,比少…  相似文献   

4.
一、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对了一半”。审题的目的在于理解题意。审题可分为三步: 一读,即读题一定要连贯地读,边读边想。二画,画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标出关键词语。例如:果园里有21棵桃树,24棵梨树,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  相似文献   

5.
“已知几个数的和及这几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几个数”的应用题称为“和倍”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透过已知条件的表象,找出可知,即找出几个数的和与份数的和,求出一份是多少。现举例说明 (一)基本问题例1.果园里有两种果树共96棵,苹果树是梨树的5倍。这两种果树各多少棵? 分析:如果把梨树棵数作为标准数1份,苹果树就是5份,那么两种果树一共是(5+1)份,利用公式“总数÷总份数=1份数”就可解题。 (1)梨树多少棵?  相似文献   

6.
为了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被动地直映作家、文本和教学参考书固定“见解”的局面,提出了阅读的实践问题,分析了阅读背景与教材识记的关系、情感音律与读书氛围的关系、问题驱动与阅读期待的关系,说明了怎样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相似文献   

7.
例题:果园里有桃树和苹果树共360棵,已知桃树棵数的1/3和苹果树棵数的1/4相等.果园里有桃树、苹果树各多少棵?  相似文献   

8.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实践、边思考,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首先要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身心放松、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们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一堂思维发散课.这位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有桃树30棵,梨树50棵,两种树一共多少棵?”然后要求学生把已知条件变为间接说法,进行发散思维.学生们纷纷回答: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以“主动实践”为核心的材料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以材料类研究生为对象,分析了“主动实践”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必要性及其关键要素。同时,围绕“主动实践”这一理念,从构建导师团队、优化课程体系、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三方面,提出材料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以“疑”点燃思维的火花.首先要营造民主阅读氛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以“疑”点燃思维的火花.首先要营造民主阅读氛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疑问是智慧的窗口,是学习的“路标”,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1.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提问。小学生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当他们有问题时,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教师应转变…  相似文献   

14.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已经提出了要“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地发展、主动、生动地发展”。对此,笔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 课堂结构,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  相似文献   

15.
张彦娟  杨思博 《河北教育》2010,(10):F0002-F0002
“我们这儿四季有花,100亩地校园,近三年种植花木上千棵,学校想给学生一种氛围,一种温馨。  相似文献   

16.
1课题先导,全员参与,营造主动学习的浓厚氛围我校于1999年11月承接了市重点课题《学校可持续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研究》的行动研究,并确立了校级课题《促进初中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主动学习”概念的界定:“主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能够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跟“被动”相对)”。“学习”的解释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主动学习”的内涵可框定为:学习者出自内在需要,学习行为是学生自愿、自动的行为,能造成有利态势,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学习。从现代学习论观点看,学生的主动学习应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在主动学习意识驱使下,主动制定学习目标(主要制订学习计划和进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索信息、主动思维、主动反馈、主动评价以及主动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等。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方法是搞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学生层面上,组织全校学生参与课题的实施,明确课题的宗旨,利用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墙报、校会及学科教学等各种途径创设主动学习、讲求方法的浓厚氛围。每学期都举办主动学习课题报告会、学习体会交流会、心理咨询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玉琴 《甘肃教育》2007,(9X):54-54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学生在这种只学答不学问的氛围中学习,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18.
陶萍 《成才之路》2011,(27):24-25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学习起导向功能,要为学生创造和谐学习氛围。要想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就要进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去,在学习中师生互动共同进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题目】果园里桃树的棵数相当于梨树的3/5,相当于苹果树的3/7。已知梨树比苹果树少160棵,这个果园有桃树多少棵?解法一:作图法。思路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由“桃树的棵数相当于梨树的3/5,相当于苹果树的3/7”可知,梨树有这样的5份,苹果树有这样的7份,苹果树比梨树的棵数多了7-5=2份,也就是160棵,桃树有这样的3份。  相似文献   

20.
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之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数学。那么,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