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说“报纸是明天的历史”,那么就可以说“图书馆里藏有昨天的新闻”。二者既构成了这样的时空关系,就有谁为谁服务、谁被谁利用和怎么利用的问题。今天,共和国的大地上报刊林立,大有铺天盖地之势,加上视听媒体,于是,记者队伍迅速壮大。尽管不少报刊社和电台、电视台在招聘编采人员时,都在诸多必备条件中把“本科学历”列在第一条,以强调“知识”在新闻事业上的重要,但为数众多的编辑、记者,特别是三十郎当岁左右的青年“老记”,对“宏观知识”、对历史课本以外的“历史知识”、对警匪片以外的“法律知识”、对新闻长河里的“昨天知识”、…  相似文献   

2.
权威 《新闻传播》2007,(8):66-66,32
广播小说(小说连播),作为一种传统的广播文艺形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有着“万人空巷”的社会影响力,但随着广播事业的推进,这种广播文艺形式在选材、编辑、演播,尤其是节目包装上如何综合反映出“时代性特征”,还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学小说四大名著:中国档案发展史的"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小说四大名著中涉及“档案”一词的演变、发展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对档案人员的描写 ,以及“科技档案”与“科技档案管理”等 ,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西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各种社会、哲学、文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大陆。西方话语很快成为一种“话语霸权”,以致90年代中国文坛发出了“失语”的惊呼。因而,祛除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艰涩,系统了解其来龙去脉,如何运用它们对在此话语背景中产生的小说文本进行艺术—技术层面的“细读”,成为中文类本科生、研究生,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热切企望。王又平著《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一书正是对这一企望的成功回应。在50万字的篇幅内,所涉及的话题几乎囊括了新时期小说在“革命现实主义后…  相似文献   

5.
一部《红楼梦》,无所不包,被誉为“生活的百科全书”,千百位中外红学家研究二三百年了,进入21世纪以后还会研究下去。由此可见,优秀的小说很有学问,很有魅力。小说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了人生喜怒哀乐的万花筒。人人都有梦想,小说也是个梦想的世界,感情的世界。至于写小说,要写得好,生动感人,这门功夫,据说“可学而不可教”。怎么学呢?我看,初学的习作者也罢,写到老学到老也罢,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阅读、分析别人的作品,看看小说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有的小说读起来兴趣盎然,有的味同嚼蜡?有的小说“寿命”很长,…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细节”作为对某一具体的场面景观、人物言行、事件发展的细致描写,是“形象反映”的重要手段,在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恩格斯在解释“现实主义的意思”时,首先强调的就是“细节的真实”;俄国作家左琴科说,他“确信,即使不说小说细节决定一切,那末,说很多东西取决于细节是可以的。短篇里不可能把什么都写到,因而短篇的力量就在一些细节上了。”有人比  相似文献   

7.
五、心态结构: 所谓“心态”,就是“心理活动的状态”,或者说是“心灵的动态”。涉及到“态”,必然和“态势”相联系,因此它必然是流动着的、活动着的。有些小说,只有很简单的情节;而且这些简单的情节,也只是主人公心态的历史;它的选择与安排,都从属于心态发展的需要。在这里,情节已不是故事发展的推动力;其推动力,是心态的变化。小说的完成,不是情节过程的完成,而是心态流动过程的完成。我们将这种以心态流动来结构作品的小说结构,称为“心态结构”。  相似文献   

8.
小说《西游记》中的“江流”故事主要脱胎于同题材的戏文而非杂剧,而后敷演“江流”故事的戏剧在接受此前戏剧、小说的影响时,又沿袭同题材戏文、小说的故事格局。这不但显示了戏剧与小说的相互诱发,而且表明了古代戏剧与小说共同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原则:趋俗性。  相似文献   

9.
短信小说     
王佩  如岚 《出版参考》2004,(10):49-49
最近,广州作家千夫长和北京写手载鹏飞各推出一部4000多字的小说,两人都声称自己的作品是“全国首部短信小说”。国人对争第一向来是上瘾的,因为“为首”和“为副”,其影响、地位和命运,往往有天壤之别,韩非子虽然提出过“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但那是说给竞争对手们听的。用在自己身上,其实谁都想“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才冒出来一南一北两个“首部”,一对“第一”。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成人更多想到的是历史,儿童更多想到的是梦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历史与梦想都使他们参悟跨世纪的文学行为。有些“年份”在宏观岁月之中似有不同寻常的含义,比如一百年前的“1897年”梁启超著文将“小说之力”施加于“童子”;比如十年前的“1987年”,21世纪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国当代少儿文学《探索作品集》,开始昭示“小说与童话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是一座宝库。我们都是社会的人,不是孤立的“鲁滨逊”。在没有文字以前(包括现在还没有文字的若干民族),人们就是靠语言来沟通思想,协同行动,进行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动,靠语言来传播文化,讲述和继承历史,以维系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有了文字以后,语言仍然是人们交流思想使用得最广泛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字就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一种“书面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的前身是口头文学,是“说书人”的话本。小说是叙事文学——把(故)事(感)情叙述给…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余华作为一代先锋作家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从小说发展的历史看,80年代末,一群被称为先锋小说的作家,在传统遭到否定、现实变得朦胧的非理性氛围里,在西方“上帝已死”的虚无的影响下,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开始怀疑写作的现实目的,淡化文学传统的本体性,而日益看重文学形式的本体性。他们把叙述的形式和文学的目的性叠合为一,把对叙述形式的追求上升到文学的本体地位,于是叙述的形式受到先锋小说的特别关注、叙述的游戏意义,叙述的直感愉悦,叙述的语言快感,成为先锋小说作家们争相表现的写作目的。可以说,对写作形式上的追求一度成为当时先锋作家的主要目的,如果说先锋小说当时是对中国小说的一次变革,那么其变革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小说语言,不是指所有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小说语言,也不是指一般的语言风格。因为语言风格应是丰富多采、异色纷星的,不能硬性规定哪种语言风格为正宗,哪种风格就是左道旁门。这里所说的“语言风格”,是指确有那么一股子潮流,名为探索创新,实则破坏语言正常规律,损污语言肌体,以粗鄙卑琐为时髦,以任意胡为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社会正经临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新时期文学也在其自身的转型中展现出色彩斑斓的图景。我们虽然不能否认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总体成就,但小说创作始终处在文学转型的领军位置。因此,对于刚刚过去的小说潮流予以深刻有力的反省自然进入批评家的视域中。有关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成果是不胜枚举的,单就我手头以“新时期小说”命名的研究著作就有庞成英《新时期小说文体论》、邓时忠《新时期小说与西方文学思潮》、孙先科《颂祷与自诉:新时期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邝邦洪《新时期小说创作潮流研究》等好几种。但立足于当下富有革新锐气的学术前沿,即使有如此丰厚的学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我国近年来文学翻译每年都维持在千种以上,外国小说的版权引进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与此同时,对翻译界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季羡林先生甚至用了“危机”二字。我在旧书店淘得一部近十年前北京出  相似文献   

16.
信息中心作为政府信息化的主管部门,应该从繁重的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制定、实施、验收、培训、维护等工作中“跳出来”,集中精力做好资源规划、总体统筹、管理、监督工作。这既是电子政务今日的潮流,也是电子政务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苏珊·桑塔格在其后期两部小说《火山情人》(1992)和《在美国》(1999)中采用了“时空穿梭”的创作手法进行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小说重现历史事件或刻画历史人物并非桑塔格的目的,她不过让其小说人物在时间中旅行,以“历史”为幌子玩了一个游戏,而真正关涉的对象则是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自我探索。这种时间层面上的旅行隐喻对应着“自我审视”的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有没有小说家深爱评论家的导读胜过自己的小说?施叔青不知,可当她在纽约的家读到传真机传送过来,南方朔为她的小说“台湾三部曲”之二《风前尘埃》(时报文化)写的推荐序“透过历史天使悲伤之眼”,激动莫名。小说家认真写小说,评论家则站在另一个高度俯瞰,读出了小说家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超越文本的新喻意。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是建筑、时装、美食、艺术和财富的总汇,作为城市重要传媒之一的都市广播一向以全情反映时尚潮流、关注城市民生、贴近城市生活为己任。随着2004年“广播产业发展年”的确立,都市广播的时尚化路线变得愈发清晰.都市广播只有具备驾驭多元时尚文化潜质的能力。把握时代脉搏,才能使文化的光环与商业的浪潮合力.从而成为对城市主流人群具有影响力的媒体。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小说艺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重要一点,就是借鉴和吸收了国外小说理论和实践的优秀成果,现代小说叙述学的研究和发展,直接影响了小说创作。 现代叙述学将作者与叙述者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将坐在书桌前的写作者与在书页上人们“拟想的作者”区分开来。其意旨便在于探讨小说作者将借助谁来实现主体经验的外化,也就是说选择什么样的叙述人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美国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首先确立了“确实的叙述者”与“非确实的叙述者”的观点,即把作品中谈吐、行为与作者意旨相符的叙述者确定为‘确实的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