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人转本是东北地方的民间文艺,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狂欢化特点,契合了大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加之赵本山的成功推动,近年呈现出一种大众文化的流行势态。尤其是在"刘老根大舞台"成功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下,二人转已经不再是作为东北民间文艺的二人转,而是一种被"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大众文化,其文化身份也由民间文艺转变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的古老民间艺术。它的特点是:说、唱结合,伴有舞蹈的艺术形式。它扎根于东北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流行于黑土地,民间广为流传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奇妙说法。二人转艺术的危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使其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同时,二人转在大众传播传媒的压力下也被无奈的边缘化。本文力图从二人转的发展现状,传播效果和它的创新之路三个方面,试析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成长的烦恼"。  相似文献   

3.
"东北二人转小帽儿"实际上就是一种短小精悍的东北民歌小调,是二人转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月牙五更》等经典小帽儿曲目的分析,而将二人转小帽儿的作用、唱词风格、旋法曲调、节奏节拍、表演形式等进行阐述,意在引起更多读者对二人转小帽儿这种音乐形式的关注,进而有更多的爱好者来参与欣赏与研究,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艺术的"土特产",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花园中一枝非常有特色而且很显眼的奇葩.东北二人转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艺术价值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但是,随着一些二人转艺人的不断努力,二人转文化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而观看二人转表演也成为了娱乐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重点从东北二人转的概念和表演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价值.  相似文献   

5.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作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乡土气息浓郁。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东北二人转艺术是一种二人搭档载歌载舞、"转进转出"、以东北方言声韵演唱短篇故事的表演艺术。二人转的表演类型以二人转(双玩艺儿)、单出头和拉场戏为主,无论何种类型的表演方式,"千军万马就咱俩"的表演特色始终是该项曲艺的精髓。本文解析了东北二人转的表演特色,包括演员如何"跳进跳出"的完成角色身份转换,并且通过唱说扮舞四项二人转基本功的锤炼,展现出这项东北民间文化类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东北民俗的文学化研究为切入口,通过分析东北民俗文学中的神话、民间文学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总结出"母性创世""女爱男"等独具东北文化特色的故事基础结构。东北二人转作为生长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模式必然受到东北民俗的影响,二人转女性角色的塑造也深受东北民俗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影响,最后以二人转《蓝桥》为例,深度分析了女主角蓝瑞莲的女性角色形象,印证了前文观点。  相似文献   

8.
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文学的精华.让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二人转走入师范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积极学习民间音乐.本文着重阐述了在第二课堂实施二人转教学的意义及具体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9.
东北二人转在艺术特征上介于"戏"与"曲"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而独特的艺术形态。东北二人转没有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的原因,首先,东北地区的生态民俗环境是独特的,物质生产民俗限制了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演出场所,二人转艺人的演出未能职业化;其次,从艺人的角度来看,二人转艺人职业化的进程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和民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得非常缓慢。此外,影响二人转形态的还有两个非直接原因,那就是东北地区戏曲文化传统的缺失和与此相应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具有的深厚的叙事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二人转艺术成为北方老百姓茶余饭后最喜闻乐见的一项娱乐消遣节目。正当二人转热热闹闹的走人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由传统单一的表演形式向多元化综艺性娱乐表演方向发展。本文从解读当今新型的综艺娱乐型二人转入手,剖析当代二人转艺术的文化转型成因,阐释当下流行的"娱乐型"二人转迎合广大欣赏者的受众心理,进而发掘整理二人转艺术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二人转是东北的一种地方小戏,近年来其影响却遍及了全国。它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原因当然是多元的。其中二人转语言的艺术魅力不容忽视,其特有的东北方言、幽默性、生活化等都是它被观众接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却日渐被艺术边缘化,并且出现了“一方面东北二人转红极一时,一方面又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越来越受到观众和社会的质疑“的奇怪现象。这种社会现状可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我们看待这种现象时所应持有的态度——理性看待、宽容对待、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3.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4.
米祈 《成长》2006,(10):68-69
我看《东北一家人》的时候第一次听到“二人转”这个名词,之后看了电视上“二人转”的表演,个人觉得,作为一种地方戏,一个艺术门类,“二人转”有很明显的色情成分,更有“以丑为美”的嫌疑。  相似文献   

15.
东北话更适合用来开玩笑、调侃,所以其被广泛应用于喜剧色彩浓烈的小品、二人转、方言电视剧中。因此,东北腔也具有了修辞效果,那么,本文从东北方言依存的地域文化、心理学的刻板效应、东北方言的本体特征来探究东北腔的修辞效果的成因以及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凌志 《考试周刊》2014,(83):23-24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民间丑角艺术进行了阐释,指出其具有全民性、插科打诨等狂欢化特征,是一种丑角的舞蹈,平民的狂欢。研究旨在为东北民间诙谐艺术研究提供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活性”应变能力,使它能够在对“原生”的保护传承中,释放出超越的潜能;二人转“活化”的兼容特点,使它可以在对未来的“再生”创新发展中,表现出洒脱的品性。“东北风”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它的内涵适应了不确定性变化过程中的所有变化;东北区域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电视文化传播的热门景象,是因为二人转表演艺术契合了电视传播所营造的特殊语境。  相似文献   

18.
接下来是器乐二重奏……接下来是东北二人转……谢谢!谢谢!~~快乐的双胞胎自娱自乐@朱森林~~  相似文献   

19.
戏曲艺术以其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经久不衰的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其中东北的二人转近年来发展形势愈发繁荣,本文将以二人转唱法为例,分析其润腔技巧,演唱的情感处理等方面,以及唱法中的不同之处,为广大声乐爱好者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三四年来,东北二人转走出东北,火爆全国。其巨大的魔力,不仅摄服俗文化的普通受众,也对文化精英甚至专家产生审美效应。本文试用狂欢理论和接受美学对其阐释,用游戏理论和高峰体验等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