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许多中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心中无"料":无情感之"料",无词汇之"料",无实践之"料".由此可见,中学生情感淡薄,文字功底浅薄,生活实践空白,是造成其作文止步难进的重要原因.因而,我认为,要开展有效的作文指导,应该从积累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
景成坤 《辅导员》2014,(2):63-63
作为薄弱小学的语文教师,我深感作文教学之不易,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的课外阅读有限,直接导致他们积累贫乏、经验匮乏,提笔千斤,如蚁负鼎。我尝试着把情境教学运用在作文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觉学生的思维灵活了,写作的兴趣浓厚了,情境为学生作文增添了飞翔的羽翼。现总结出以下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头戏",教师也是竭尽全力研究教学理论、方法,把整个身心投入到作文教学的实施和实践中,但结果却事倍功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些粗浅的认识。一、改变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长期以来,作文课上许多教师只是"一支粉笔打天下"。其教学过程无疑是"作文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  相似文献   

4.
陆芹 《考试周刊》2009,(47):71-72
习作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是"作文,作文,听见头疼",许多教师对习作教学也是深感困惑。因为困惑,所以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学习。学习新课标,学习名师习作教学经验,理论与实践多次碰撞结合.让我清楚地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5.
李春凤 《考试周刊》2012,(52):51-52
本文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重视写作技法的指导,忽略学生自身生活积累和主观情感体验的误区,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写作途径,强调教师一定要牢记作文教学的核心是"人",作文课必须要关注人,关注"学生"这个写作主体本身,引领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心灵,而不是教学生怎样套用现成的优秀作文,更不是"以文害意"卖弄技巧。  相似文献   

6.
我常常想,老鼠那么爱大米,除了因为那是它的温饱之物外,一定是美味吸引了它。结合我们的作文教学,面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我想是教师在做"无米之炊",导致学生也做"无米之炊";教师策略少,没有把准学生的兴趣点,导致作文难。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借故事之"米",让学生爱上写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重视写作技法的指导,忽略学生自身生活积累和主观情感体验的误区,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写作途径,强调教师一定要牢记作文教学的核心是"人",作文课必须要关注人,关注"学生"这个写作主体本身,引领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心灵,而不是教学生怎样套用现成的优秀作文,更不是"以文害意"卖弄技巧。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之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就作文教学的现状和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来说,还是不尽如人意。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习作,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李敏 《广西教育》2011,(16):58-58
在教学中,常常见到学生作文"情感伪化",或半抄半造,或借文套题,或不知所云,全然体会不到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纯真。究其原因:学生作文时腹中无货、闭门造车、缺乏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思考,我认为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每到作文课,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挤牙膏"等作文"焦虑症""恐惧症",这是因为学生仍是"无米之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获取创作的素材,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1.
林东云 《考试周刊》2012,(53):56-56
古人云:"三分作文七分改。"的确,大部分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而以往作文往往是"学生作文先生改",劳而少功。教师对学生习作若是篇篇精批细改,费时费力,不但改掉了作文中的许多童真童趣,更主要的是在批改过程中只有老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又有悖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须"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钓鱼"的方法。因此,要让学生摸清写作之门道,提高作文能力,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一条极佳的捷径。  相似文献   

12.
赵耀世 《现代语文》2014,(7):141-142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正面临学生文章体裁不明晰,情感假大空的尴尬。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这严重偏离了新课改要求。要破解这一难题,当推行生态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现在大部分学生感到作文练习乏味,缺少激情,无内容可写;许多语文教师则"怕教作文,怕改作文"。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比较轻松地教作文,学生又怎样才能愉快地写作文呢?一、"百宝箱"助学生积累小学生生活圈子小,社会阅历不丰富,写作素材来源有限。要弥补写作材料的不足,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准备一个"百宝箱"。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难,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批改作文,这是普遍的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甚至提出"好作文不是改出来的"的观点。当然,这里的"改",不是修改,而是批改。其用意无非是为"作文是写出来的,批改无关紧要"的论调找借口。从我20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觉得作文批改乃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意义甚大。而且,我以为作文批语,尤其是总评,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对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事关重大。在作文评改中,对于文后批语撰写随意不得,也马虎不得,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来是一大难点,写作文时,学生经常会感到无事可写,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原因何在?纵观我们平常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只教会了学生"怎样写",而并没有教会学生"写什么",在课堂上主要给学生讲"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方面,而没有把学生写作的"源泉"挖掘出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所谓作文,是学生通过文字把自己的生活表达出来,如若没有了生活这个源泉,就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无事可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年龄还小,生活比较单调,还没有经历过许多事情;  相似文献   

16.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老师"奉命而教",学生"奉命而作",导致学生作文的内容有的不真实,说假话;有的不具体,说空话;有的缺乏真情实感,说套话。基于作文教学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三"重"。  相似文献   

17.
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性,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真是一语中的,指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作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课标这一教学观念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积累是写作的源头没有积累的学生写起作文,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倍觉填充之物平淡乏  相似文献   

18.
史敏红 《考试周刊》2012,(62):69-69
作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谈文色变",见到作文就头疼。如何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探索科学的、新颖的,带有灵活性、启发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作文,提高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变"苦作"为"乐作",是值得语文教师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是不少小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更是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那么,如何才能突破这一问题的瓶颈呢?笔者认为,鼓励低年级孩子写"微型日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七岁的儿童,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期,求知欲强,既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正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因此,写"微型日记"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他们"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智力开发期,让学生"我手写我口",使日记真正成为"童心、童真、童趣的流露"。  相似文献   

20.
曾丽 《现代语文》2010,(10):136-137
一、作文需要真情作文的生命在于"情",无"情"则没有"文"存在的必要。笔者说的"情"是"情真意切"之"情",是"真情实感"之"情",是有感而发之"情",而非虚情假意之"情",归结下来就是"真情"。但凡优秀的文章,总是能把读者的情感激发出来并引起共鸣,而要达到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