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朗读中的形象感受是指作品中的语言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鲁迅先生说:“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通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象“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从这个角度说,朗读的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  相似文献   

2.
<正>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即要艺术地运用语音技巧,用有声语言再现作品中思想感情和再创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因此,成功的朗读,就是要把扁平的书面文字“立”起来,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借助想象,再现作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相似文献   

4.
考点分解 1.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2.品味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3.通过品赏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4.通过对咏物散文的整体阅读,感受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咏之物的精神品格,进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5.
考点分解1.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2.品味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通过品赏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考点分解1.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2.品味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通过品赏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4.通过对咏物散文的整体阅读,感受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咏之物的精神品格,进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其中语文朗读教学更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和生活美.小学语文教材汇集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  相似文献   

8.
教师创造何种气氛、运用何种技能、方法朗读课文为好,应该由作为受体的学生能否获得清晰的认识和较深刻的感受来决定。为此,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对朗读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所谓“形象感受”,就是通过文学作品中语言媒介的作用,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记忆、感觉经验,并加以想象和联想,借此将语言信息演绎为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形象感受”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出发点。我们作教师的,如能从固有的语言信息中,摄取最能反映形象特征的语言让学生体味、揣摩、感受,那么学生就会在作家给我们开辟的艺术胜境中披花拂柳,通径入幽,津津有味而乐而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有助于正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兴趣 ,教师必须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朗读才能的舞台 ,满足其强烈的表现欲望 ,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朗读的快乐 ,进一步激发朗读热情 ,从而喜爱朗读 ,乐于学习朗读。我在教学实践中 ,采用过“朗读擂台赛”和“朗读录音法” ,收到良好效果。1 …  相似文献   

13.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谢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进入了角色,刚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内容这一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但是,  相似文献   

14.
学完了《墨梅》,我指名几个学生朗读,发现他们总是读不到位,体会不出墨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尝试一下轻而舒缓和重而激昂这两种读法,比较出哪种语调更合适。一经比较,学生豁然开朗,有的说:“‘朵朵花开淡墨痕’,不宜读得太重,否则就不‘淡’了。”有的说:“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它不图虚名,默默奉献自己的清香。如果读得太重,与诗的意境就有点儿不符了。”由于有了自己的感悟,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因此,学生再读时韵味十足。可见,对比朗读的方法起到了作用。在学完了第二首古诗《竹石》之后,我…  相似文献   

15.
高红波 《文教资料》2005,(3):114-115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空洞繁琐的分析,把一个原本好端端的文本搞得支离破碎;一些不必要的提问,使有限的时间耗费于问问答答;作用不大的板书,密密麻麻写了一大黑板。而学生们真正投入地读书却少了又少。其实,“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人使人感受。”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朗读训练,让孩子们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感悟。而要让学生喜欢朗读、学会朗读需要一定的引导艺术。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尝试。一、自主练读,达正确、流利一篇课文要让…  相似文献   

16.
17.
在小学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感受母语的情感体验,提高小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小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与听朗读两种教学方法,是感受母语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所说:"要让学生‘乐学’,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到读书是一种快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旨在为学生构建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朗读教学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关键作用。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进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需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本文简要分析小学语文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教学感受语言魅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邓莉 《小学语文》2007,(8):62-62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据调查,学生中有20%的人不敢在同学面前朗读;有30%的人在同学面前一读就面红耳赤、心如兔跳;有30%的人在同学面前虽然敢读,但声音很小;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在众多同学前较好地朗读。还有一部分同学只是为读而读,很枯燥地读,没有语感,更没有感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