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出现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和刘勰"体大而虑周"(清人章学诚语)的《文心雕龙》,处于它们之间的西晋陆机的《文赋》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是中国古典文论、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本文从文学的自觉着眼,试图对"文学"这一概念展开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鲁迅坚持直面现实的文学观,反对"瞒和骗"的文学。观察鲁迅在1930年代的文学论争,我们发现鲁迅所指的"瞒和骗"的文学具体体现在哪些文学思潮上,进而可以梳理出鲁迅不以任何名目粉饰现实、不倚仗任何招牌谋取图解现实的权力、完全以独立的个体诚实的心灵直面现实介入现实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正成为全世界、全社会共享的一种文化资源。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进程 ,而且它正蕴育着新的扛鼎之作 ,与中国文学相映成趣 ,共同构筑着“大中华文学”的格局。华文文学要走向世界要找到自己创新的坐标才有益于这个格局的重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受外语语言的“工具性”的冲击及“有用乃大”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被“边缘化”的现象,从英美文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学养、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论述文学“之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方法,重点是以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凸显文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归属的差异与分歧。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目光去正视这段历史,靠近这段真实存在过的文学,最真实的还原这段文学的历史,从而给予"十七年文学"以更准确、更真实的文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研究“文革”文学专著之一章,侧重剖解“文革”文学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指出它们饱含“文革”精神实质,是利用“群”而否定“人”、制造“神”的怪圈在文艺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理论自觉自信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理论素养。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自觉自信首先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自信。"概论"课教学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理论自觉自信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总命题,并断言"知识分子改造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随着"工农兵方向"的确立,阶级斗争观念上升为审美的主旋律,人性也遭到阶级划分。就当时批评界对"毒草"的种种诟病来看,显然,文学规范的确立者认为,非无产阶级的人性,绝对不属于无产阶级人物的"真实"内心,因而是必须予以清除的。于是,诚心归顺,但又尚未完全泯灭其主动性和个体性,受着复杂的现实人生"蛊惑"的作家们陷入了尴尬的难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晚清五四以来以近代西方理论为参照逐步建构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古代文学逐渐失去了自主性,沦为近代西方思想的附庸。我们过去一直强调"古为今用",即古代社会的一切思想资源都必须为当今社会服务,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在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我们需要转变思路,由"古为今用"转向"古今对话",激活传统,构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为民族复兴提供本土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国民文学观与梁启超相近,实质上仍然属于晚清思想启蒙的范畴。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才是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真正起点。从陈独秀到周作人,最重要的转变是文学主体由抽象的国民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功能指向则从立国转向立人。周作人认为,人是个别的、特殊的、灵肉一致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意义。人的文学是对晚清以来文学思想的超越,反拨是必要的,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社会却没有给它一个自我调整、纠偏补正的机会,反而将其逼进更加绝对化的思想危局。周作人后来的落水,与之不无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化解个人与国家的思想紧张,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卫东 《职大学报》2015,(3):1-6,110
"女性文学"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相对应,是一种互补关系。"男性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从文学作品出发,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研究作为性别的男性女性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研究作为个体的男女之异同。共同推进文学研究,也共同推进性别研究,共同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空间环境都有着相当程度的现实指涉,要将之转化成绘画而又要忠实于小说,就需要画家对小说所指涉的现实内容有所把握,也即图像要与语言具备某种"共相"。丰子恺熟悉江南的地域特征与人物特色,又对语言与图像这两种符号的基本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努力追求"语图共相",因而他的绘画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如刘岘、刘建庵等同时代画家的作品与小说缺少"共相",往往归于失败。因此"语图共相"的概念可以为以图像演绎具有较强现实指涉的文学文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期以来,青少年"问题学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在受到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走向了"问题学生"的行列,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交往、生活和心理等各个方面,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健全"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优化"问题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和构建"问题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教育管理措施,积极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经学是不是哲学,或者说中国有没有哲学,这是哲学界争讼不休的问题之一。熊十力对"经学"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给出了自己的合理解释,得出了"经学就是哲学"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虽有把"经学泛哲学化"、"经学泛道德化"的嫌疑,但奠定了中国经学的历史地位,显示了熊十力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前还是之后,"中国梦"都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是整个中国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的焦点话题。"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每一个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更是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中主要有两类父亲形象,一类是封建父权专制思想代表型,另一类则是老国愚民式的父亲符码。前者自然遭到子女史无前例的激烈反抗,后者则不可避免地被其子女和时代所抛弃。父权就在这反抗和抛弃中日益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9.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很多高校由于该课程存在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程与实践环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影响课程作用的发挥。通过对天津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进行广泛调研,探索创设多元教学方法、组建大学生讲师团、多渠道拓展教学空间的路径,构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多元教学体系,以期实现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20.
作为开新时期文学风气之先的"伤痕文学",它的内蕴和意义,也许远不是"伤痕"一词所能完全概括的。本文从性别的视角切入,以具体的文本为依托,并结合新时期的现代性诉求,力图分析、揭示"伤痕文学"中性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