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历史通感     
要论历史通感,1自然必须先回到"通感"上来,否则会给人一种郢书燕说之感,弄清了"通感"为何物,我们方可在此基础上,探讨什么是"历史通感",进而才有探讨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生发的可能性。笔者不揣谫陋,草成此文,尚祈教于方家。"通感"是钱钟书先生归纳出来的中国诗文的一个描写手法。在其《通感》一文的开篇,钱先生就直接点出了这一发现的价值:"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  相似文献   

2.
通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修辞手法。说其古老,是因为它早在我国古典诗,尤其在唐宋诗词中,就已广泛运用;在西方,在亚理士多德的《心灵论》中也已提及①。说其年轻,是因为直到当代的修辞学研究中,它才被人们撩开面纱而备受青睐。一代宗师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七缀集》等作中,用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对通感作了深入系统的阐析,“因此,我们可以说通感这一修辞格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或创立的)。”  相似文献   

3.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4.
小议“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就是人的诸种感觉的相互交通,也叫“移觉”或“感觉借移”。著名学者钱钟书曾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相似文献   

5.
通感漫说     
通感是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和修辞格。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能找到许多例证,不过前人只是有所感觉而没有概括出来。一九六二年一月,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通感》(见《旧文四篇》),在近年出版的《管锥编》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理论。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每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城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实施以来,专题史教学已体现出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学生历史通感不强的弊端。近年来各地高考逐渐强化了通感的考查,笔者试从2013年浙江省文综39题说起,结合以往教学实践,谈谈对历史通感能力维度的内涵和培养策略的认识。一、分析方向,明确"通"的内容什么是历史通感?事实上目前学术界对其概念仍旧众说纷纭,张广宇从史学研究的方法上认为为了把历史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和全面,"需要把相关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时段(寻找历史通感)内"。①张耕华在评价张广智先生的《西方史学史》写作特色时曾说:"作者着意于历史脉络的前后衔接,  相似文献   

7.
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其《庄子注》是借注解《庄子》来表达自家之意,是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诠释。《庄子注》中的"自生"概念是理解郭象思想很关键的一步。本文通过对道家以前"自生"概念的梳理,进而发掘出郭象对"自生"概念的独特理解以及其哲学内涵。郭象将老庄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创造性地诠释为自生独化论,改变了道家一直以来以道为本的哲学,将一切都还原成万物自生独化的过程,批判地继承并且发展老庄哲学的思想,对于后世研究道家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庄子作为道家后学,可谓是"反思者的反思者",他拒绝接受现有的是非标准,也在对政治和养生的态度方面区别于道家主流。庄子的思想因此表现出某种反常性与启迪性,并希望通过这些性质达到改变、超越人自身的效果。这些性质与努力也集中地表现在他对"蝴蝶梦"和丑怪的言说中,而运用"吊诡"的"卮言"则是庄子独有的启迪性语言。在与古希腊哲学的对照中,庄子思想的上述特征可获得更为清晰的揭示。  相似文献   

9.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  相似文献   

10.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通感"的辞格说、非辞格说分别进行归纳;结合语料,提出应将"通感"视为辞格,但宜换称"移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黄宾主 《文教资料》2006,(29):99-100
在论及通感格的各种文章中,常见有以非通感句作为通感例句的现象。之所以会如此,固然有对通感的范围持有不同见解的原因,不过,根本还在于对通感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不清楚什么才是通感。与此相表里,也缺乏一个可以参照、可以用来判断的语言形式;具有什么条件、什么形式的句子就是通感句,没有一个现成的形式可以对照。因此,如果能归纳出这样的一个形式,就能为判断一个句子是否通感句提供帮助。当然,形式来源于本质,对本质把握不准,就不可能归纳出有效的规范形式。笔者以为,以钱钟书先生对通感的解释作为规范,分析钱先生所举例句,从中可以归…  相似文献   

13.
道家人性论的本质是以"德"释"性",而以"得道"为"德",凸显出"自然德性论"之于"仁义德性论"的超越意蕴。这种超越在老子那里表现为对"仁义礼智"的解构和对真朴之"德"的复归,而庄子则以"天性"进一步表现出反知反人文的倾向,而导之于逍遥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立普斯为代表的西方"移情"说,与庄子"物化"说有相似点,但庄子的"物化"论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和友好,超越了西方"移情"说赖以存在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因而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评论》1962年发表了钱钟书先生的著名论文《通感》。文章论证了通感是中国诗文中一种常见的描写手法。而这种常见的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亚里斯多德虽在《心灵论》里提到通感,而在《修词学》里却只字不谈”。钱先生拈出来加以研究,实在是一大创见。近些年来,修辞学界对此很感兴趣。我的见闻很窄狭,但我已读到的全国性语  相似文献   

16.
通感 ,教师惯常只止于教会学生能辨认就作罢了。而我认为 ,通感 ,是训练学生语言丰富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通往语言斑斓彼岸的风帆。翻开文学巨著 ,不必说一卷卷外国名著 ,单是国文 ,从钱钟书的《围城》到张承志的《黑骏马》 ;从沈从文的《边城》到高行健的《灵山》 ,通感比比皆是。“寺庙里的钟声 ,在早上响起” ,这是白开水 ;“湿溽溽的钟声 ,在古寺的青苔上滑过” ,就如甘泉了。可以说 ,通感思维 ,使作家的表达比普通人多了几个通道 ;使作家的语言比普通人多了几许春风、几树桃红。所以 ,我就在通感创新上进行了一点探索 ,教学实践也证明…  相似文献   

17.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心斋"一词,成为道家"虚静论"的核心概念。"虚者,心斋也"。此一"虚"字是理解"心斋"概念之内涵的核心要点。"心斋"之"虚"从工夫论上说具有消解、否定的意味,是对"听之以耳"和"听之以心"的否定,也就是要使人不执于外物,亦不执于心念;从境界论上来看,"虚"又具备某种肯定的内涵,即"虚室生白"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心之光明本性的能动发现。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人心之上,"心斋"的过程也就是在人心受扰后发明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先秦道家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因此,有人把庄学实质说成是美学,是最恰当不过的.魏晋"玄学"实质上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并以庄学为中心的.玄学与佛学也是相通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司马承祯是唐代道教代表人物,二者生活年代相隔千年,但庄子有"坐忘"说,司马承祯著有《坐忘论》,在历史上均产生深远影响,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及内在渊源关系,本文试图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0.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注重从道的立场来考察人的生死问题,对生死哲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刻、独到的阐释,从而把先秦道家的生死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在先秦诸子中,以庄子的生死哲学内容最丰富,涉及的问题最多,达到的境界最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