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达的网络传播方式使节庆名目和活动不断丰富.光棍节作为新潮的节日,包含许多特殊的活动和仪式,并衍生了光棍文化.文章通过网络渠道收集到光棍节节庆相关活动内容,用仪式的相关理论对光棍节节庆活动从内涵、分类和象征符号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仪式发展的新变化.研究发现,光棍节仪式具有娱乐交际功能,反映单身年轻人的社交心理和生活方式,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迎故事"作为南桥村代表性文化,是该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在长期且反复的仪式展演过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为某种形式的村落记忆,表达出南桥民众的思想情感与文化认同观念,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标志性文化,在村落内外社会之间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从整体上来说,这一习俗的产生与发展又是与南桥村所处的整个村落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中部的定西、甘南、临夏三州(市)多民族交界地带100多个行政村落的20多万群众中,盛行一个独特的节日——拉扎节,形成了以拉扎系列活动为特征的"拉扎文化区域"。文章以神圣与世俗之间异质转化中的仪式时空作为切入视角,以拉扎仪式"跳拉扎"为田野调查对象,描述植根于乡村自身的民俗仪式活动的变迁,探讨节庆及其仪式对其文化区域内凝聚番汉多民族群体、获得权威认同的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仪式音乐为论域,选择大理周城村为田野点,以周城本主节庆仪式事项为依托,对周城本主崇拜信仰体系下的节庆仪式做实地调查,试图透过本主崇拜这样几乎全程"音声"覆盖且参与人群众多的大型信仰仪式其仪式音乐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仪式音乐来建构当地白族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作用,这些认同体现在仪式音乐发生的文化语境、仪式音乐中的音乐人、仪式音乐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强烈的私化现象和与之对抗的新国家主义思潮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国际上,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日本的公领域从空间维度上进一步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哲学在日本兴起。公共哲学研究者剖析了日本传统公私问题的弊端,认为公的封闭性和公私地位的不平等是日本公私问题的症结所在,是造成"灭私奉公""灭公为私"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解决日本传统公私问题的关键就是"活私开公",也就是在克服公私不分、公私对立的基础上,导入公共的概念,以达到自己、他人、社会共存共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引入"大私"的分析观念,将乡土社会里的宗族或自然村赋之以"大私"的属性,以此重构理解农民公私观念的理想图式。研究发现,宗族、自然村是农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自己人单位"。受此影响,传统农民的行为逻辑是"以群为重,以己为轻"的群我主义,以农民认同的"大私"单位为界限,其内遵循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的整体主义行为逻辑,其外则遵循截然相反的特殊主义的陌生化的人际交往逻辑。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崇公抑私"等公与私的价值性术语的实践效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师公与道公作为桂中壮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两类仪式专家,彼此间的密切关联需要从师承谱系、宗教文书及仪式过程等三方面进行考察。位于广西中部地区的上林县镇圩瑶族自治乡古登村的壮族师公与道公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仪式专家,两者均具有独立的师承谱系。道公凭借科仪书等宗教文本的运用及超度亡灵等仪式角色的扮演,占据着仪式生活的主导地位。师公因在大型法事中被定为副坛而通过文本、口头表述等形式不断塑造自身仪式角色的重要性,以此区别于道公的仪式。与此同时,师公又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与道公共同完成部分法事。这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师公与道公对自身仪式主体性的形塑诉求,并在无形中促成了村落仪式语境的多维面相。  相似文献   

8.
仪式和常态:一所村小的参与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村落而言,处于村落之中的学校是一种外来的社会组织,是主流文化的传播场所.这在学校的节日仪式中完全凸显出来了.但处在村落社区之中,学校无法逃离村落的文化背景,处处受到村落文化的辐射,这在儿童的课余游戏和交往中体现得非常鲜明.这些日常游戏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部分,而仪式表演则是外部世界的一种"殖民".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10.
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活动。近些年来,随着杠天神仪式的复苏,直接影响到豫南皖西农村组织结构和信仰结构的回归。文章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案例,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演仪空间三个方面来探讨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核心姓氏村落,在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主导下,构成家族式的社会结构群体,因而实现了信仰家族化的社会理解。  相似文献   

11.
张太教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2):67-73,79
通过对海南省西南部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黎族村落--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进行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对"地方信仰仪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力图在文化本身的逻辑中,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参与到信仰与仪式的主体社会当中,阐述和分析黎族社会的生命史观.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公"与"私",先秦儒家认为"公"可以从"私"当中发展出来,"私"是"公"的起点,有助于"公"的成长,两者的关系是连续的,情感发挥了纽带的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则认为"公""私"之间是二元对立的,"私"是"公"的致命威胁,"公"的成长必须以"私"的压制为前提,两者的关系是断裂的,而"公"的实现以理性为工具。  相似文献   

13.
保德县"九曲黄河阵"是对具有神灵群体的一种庄严性的崇拜仪式,在正月二十五节日期间重要的仪式性表演活动,它源于村民为保全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而许愿的一种以"转九曲"为活动的人口灯会,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泛地社会活动,而它的仪式音乐至今没有详细研究记录,其中会有怎样的寓意和时代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探究和解析.九曲黄河阵现代浪潮的冲击下,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有渐渐淡化的趋势,对于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再那么神圣,其中九曲黄河阵的仪式音乐似乎也已被流行音乐所撼动了其地位,接下来九曲黄河阵该如何发展和传承,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从仪式性旅游开发的视角对充满民族信仰的仪式性节庆体育活动进行研究,认为其仪式的真实性、神圣性契合旅游仪式理论的“阈限体验”.认为从仪式性旅游的角度进行市场开发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中的创新与固守、动与静的矛盾关系,能够展现出仪式性节庆体育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贵州南部"佯僙人"为个案,从"过度仪式"的三个阶段出发,认为"佯僙人"的丧葬仪式不仅反映出"佯僙人"的祖先崇拜观念,同时还具有生者情感安慰与精神寄托、争荣显贵、再构家族关系、整合村寨资源,稳固姻亲关系,增强族群认同,以及教化后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战前日本的学校仪式形式上与江户时代藩学"释典"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但性质上已成为以"日章旗"、"君之代"、<教育敕语>、"御真影"为要素的天皇制教育训练臣民的工具,是战前日本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战后,美国利用天皇制的占领政策以及日本政府维护天皇制的国策,使学校仪式中天皇制教育毒素未能彻底清除.冷战终结后,以"日章旗"、"君之代"法制化为标志,日本出现了复活战前的学校仪式的征兆.  相似文献   

17.
"苏尼"是彝族社会自古就特有的文化活动群体之一,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独特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苏尼"有其存在的深刻文化根基:"病"的存在是产生"苏尼"的直接根源;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力量赋予某些命定人从事"尼"的职业,其主持的"尼"仪式是彝族人用来赶鬼治病的主要手段。在仪式过程中,苏尼用来赶鬼和治病的各种"神"力,实质上来源于自然力量和现实生活中已去世的亲人以及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的灵魂力量;"尼"仪式实际上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等各种现实力量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赣南客家聚居区保存着种类繁多的礼俗仪式,这些仪式具有典型的传统文化特征;近年,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下,一种为国家权力所操控的现代"文化展演"运应而生,并在形式上重现了村落中的民俗礼仪。以宁都翠微之春文化艺术节为例,通过文化事项在仪式与展演两类场域的比较,阐明赣南客家文化在仪式与展演的相互转换中,逐步实现自身的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9.
郭辉 《教师》2019,(13):25-27
校园仪式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作者从学校的德育实践出发,对校园仪式进行了分类,认为除学校节庆纪念(庆典)等大型集会活动时的仪式外,校园仪式感是随时随地的。文化内涵是校园仪式的精神风骨,道德教育是校园仪式的价值诉求,校园仪式应承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元素等文化内涵,通过组织者去创设、开发,促进学生与仪式承载的教育和文化信息的交融,从而增强教育的叠加、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私小说"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环景.田山花袋的《棉被》则是日本"私小说"的先河.《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简单地把"私小说"斥为作家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是不公平的."私小说"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棉被》写出了道德战胜肉欲,强调了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维护人伦与家庭,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