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现代性是学界一直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审美现代性既来自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刺激,又是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廓清西方审美现代性概况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的流变来阐释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不同,最后凸显出审美现代性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导致的人的异化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全面自由的美的呼唤,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审美现代性的内涵.但马克思以实践为维度,颠覆形而上学,又以历史唯物主义在此岸展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从而寻求通过实践革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感觉获得全面解放的目标,则与现代主义寻求心灵、精神、感性解放的审美现代性具有不同的取向,构成马克思审美现代性的独特路径.现实主义--在各种关系交错演变的历史中来,通过人的命运来消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固--作为其美学上的必然要求,体现的正是实践主体消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消解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努力.这即是其与自律的现代主义艺术的根本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欲望具有能动和受动的二重性,二者对立统一于生产实践中的人.在社会生产发展的视野下,审美活动同样受生产实践的建构作用.马克思美学的审美维度就此分为两层:理想审美层面和异化审美层面.生产视点也使得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主体带有了实践主体的特点,异化的实践主体通过货币中介使异化的欲望和异化的审美直接联系起来,这种状况与"美的规律"的相互作用使现实审美活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缘起西方,现代是西方社会区别于自身传统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则是现代性进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西方的现代性扩张进程的各个阶段。从现代性概念内涵的生长发展以及她在中国发展阶段的表现形态来看:现代性的中国化其本质还是人的现代化;新时期深圳特区现代化的发展根本上依靠深圳人精神层面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从他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看,"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相似文献   

7.
审美理想是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着力于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心理和谐"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在西方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创作、加工完成这一精神飞跃,才能真正表达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但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都把"和谐"作为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近代上海作为远东的国际都市,确实是中国现代化的主力与重心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进步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便开始追求自身的幸福——既探寻中国传统,也览顾西方文明。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历程和际遇就展现了这种现代性在社会层面的展开。伴随着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程,现代的、快捷的、便利的"现代交通"的概念在中国近代城市中逐渐散布开来,这一话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人们通过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产生的对进步的接纳和热情,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尤其关键。而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则是这种现代性与进步的逻辑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9.
庐隐为现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性"的小说。一方面,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其小说革旧鼎新,敢于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社会弊病,具有启蒙现代性;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悲观主义哲学、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小说反思启蒙理性,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忧郁感伤,具有审美现代性。庐隐小说的二重现代性既是她个人思想与个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纠葛的体现,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精神体验和多元的思想倾向的写照,对当下未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审美情趣上,中西的"惜花诗"都表达了对美的怜惜与爱护。但中国的"惜花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一种人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西方的"惜花诗"则受基督教传统中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提倡人们"诗意地面对"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西"惜花诗"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后半叶以来,在一种被迫抵抗的驱动力下,"后发外生"的中国现代性起源于西方现代性与本国独特社会进程的双重历史语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继承了西方"两种现代性"的既定遗产,参与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总体建构.但在本土化语境的影响之下,"两种现代性"又发生了不同于西方的异质性裂变,从而极大地丰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术语不断涌现,如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学现代性、思想现代性等,如何理解和区分这些现代性?这些现代性有何共同特点?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关系如何?由于现代性肇始于西方,本文在西方文化历史框架下,将现代性视为由社会现代化(又称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主义(又称审美现代性)两股力量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剖析社会现代化的源起、特点,以及文化现代主义对社会现代化的审美反思及其流变,旨在指出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主义二者之间的动态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在众多艺术门类中,20世纪末诞生的新媒体艺术通过对各种传统艺术所进行的美学观念的改造,确立了自己现代性的美学方法和原则,形成了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主要体现在其突显的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这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维度中又分别包含有机联系的若干个重要维度.在精神性维度中,新媒体艺术又包含了人的主体性的立体维度、解放维度、体验维度;在制度性维度中包含公共领域的自律化维度和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维度.新媒体艺术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维度分析,对于我们理解新媒体艺术在当代的复杂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的言说中心是"人",也即"仁",是与生生不息的自然相生相映的"我",却不是单纯的现代中国"五四"启蒙主义语境中的"个人",也不是局促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尺幅之内的渺小和面目不清的名流士子,而是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中,创生了具有生态整体主义意味的新的自然与人的关系维度;在他者即是自身,自身亦是他者的不隔和具有生态整体主义的现代性思想整和中扬弃了中国深厚的人文传统和西方现代性的人文精神,由日常性的生活形式本身发掘出"根"的生态意象,肯定了重新植根所包蕴的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颖  韩秋红 《教学与研究》2023,(12):109-119
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是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的主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性价值体系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主要形成三条批判理路:一是哲学维度的理性主义批判。针对启蒙理性这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让现代性的理性理念以完整形态得以正确应用的发展方案和主张“瓦解的逻辑”的否定方案,在关于启蒙“再启蒙”的思辨中走向重建与解构的分野。二是经济学维度的普遍异化批判。从“物化”到“新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时代社会关系异化普遍化的进程,以价值批判立场要求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复归。三是政治学维度的极权主义批判。从“新控制形式”到“生命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揭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假性及现代官僚政治体制的极权主义危机,对现代政治持怀疑与否定态度,将建基于主体间包容性的参与式民主与新社会运动视为个体与共同体“和解”之路与期许。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本土化中的批判特色,但其马克思主义底色的缺失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色的销蚀则需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西方现代性的角度探讨我国学校的运作逻辑,指出西方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普遍主义的进步观和理性主义指导下的科层社会组织形式——科层制。而我国现代学校的运作逻辑则是西方现代性在中国的延伸,是建立在进步观基础上效率优先的组织,是在科层结构中运行的关系场域。随着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解构,后现代性表现出的多元性、多样性、本真性和鲜活性,据此在后现代性的关照下,本研究提出两种新型学校的运行模式:一是建构自我管理的学校;二是建构"面向当下"自我发展的学校。  相似文献   

17.
五四是中国社会的启蒙时期,而西方浪漫主义又是启蒙思想家们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之一,以倡导个性主义去改变中国人思想意识的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启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五四浪漫主义的复杂性呈现出与西方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面貌,并导致最初追求审美独立和艺术至上论的审美现代性理想最终被中国现代性语境政治化,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有意误读和变异,究其根本原因,还需要将西方浪漫主义和现代性关系,以及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代性关系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在现代性语境角度来阐释。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性"教育是人类现代化成就的重要维度,对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同西方现代性日渐暴露出局限并陷入困境一样,西方"现代性"教育也突现出它的结构偏失、价值偏失、意义偏失和生存偏失,它们孕生于现代教育的惯常运作之中,直接或间接地遏制了教育本身应有的活力,使当代教育的促进生产力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关系丧失,使教育的人本关怀的核心目标被疏离。克服现代性教育的偏失,需要在朝向后现代的进程中,吸取后现代性的创见,谋求现代性教育重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中国文论建构的总体思路,是以现代性为发展向度的不断变革与转型。历时地看,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建构呈现出多元——一元——多元的总体发展态势。在这一历程中,又内在地包含着启蒙、审美和革命三种话语形态交织的隐含线索,在多元探索中呈现着现代性建构的一元性。在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新的转型期,文学(理论)研究已经越出了现代性的理论视野,呈现为一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织的新的多元混杂状态。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在对待现代性的姿态上具有双重性 ,表现在创作上 :一方面它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 ,希望通过引进现代性来改造之 ;另一方面又对现代性有着一种预警和价值设防。一方面呼唤现代性 ,一方面又对现代性内部功能的相互僭越而导致的人性异化表示抵抗。由此 ,沈从文的创作便呈现审美现代性的意义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