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倒序词”也叫“倒转词”或“逆序词”,指的是与普通话词义相当,词素(或“音节”)相同,但词素排列次序相反的一类方言词。例如福州话的“花菜”与普通话“菜花”同义、同词素,而词素排列的次序却是倒转的。  相似文献   

2.
“本义”和“本意”读音相同,共同的词素是“本”,不同的词素是“义”和“意”。在报章杂志上,误将“本义”作“本意”的情况时有发生。试举两例: ①“委曲”的本意是弯弯曲曲的意思。由这个本意引  相似文献   

3.
中古汉语并列合成词中决定词素次序诸因素考察李思明并列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相对或相反的词素并列而成,如“恭敬”“师友”、“手脚”“利害”等。词中两个词素的先后次序由什么因素来决定?过去一般认为是意义。事实证明,意义决定并列合成词词素先后次序只...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早就有“无…无…”式词组,“无”作“没有”解,分别用在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或词素前面,用来强调“没有”的程度。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无 A 无 B”式。现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素是汉语词的构造成素。探讨词素来源,就是要用历史语言学方法探求词素所从来的途径和方法。由于词素依赖于词而存在,其意义的发展变化,也往往与造词行为发生时词素的特殊来源有关,所以词素意义之所从来,也就属于“词素来源”这一课题范围之内。 汉语词素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 一、来源于单音词或合成词 这是汉语词素最基本,最主要,最常见的来源。它取语言中现成的词,直接用于造词材料。如“笔”是单音词,意指写字画画的工具。以“笔”做词素造词,如“笔帽,笔迹、眉笔”等。又如“豆腐”是双音复合词,指一种用大豆做原料制成的食品,做词素造词如“豆腐脑、豆腐皮、臭豆腐”等。 词变为词素,意义不发生变化。因为在造词时,人们往往以能与新的对象特征相联想的语言材料当做造词材料,如要形象地表明“挺直”这一意义,人们联想到“笔”的造型,也就用它做素,造“笔直,笔挺”。正因为此,不同民族用同了事物相联想的特征也就可能不同。如英语中的peu-stone是古代的一种成羽毛状或锯齿状群体的动物。但无论是“笔”还是“pen”,它之所以能启发人们联想,根本的原因是它们所指代的事物,所以它们是以词之完整意义成为新词的内部形式的直接成分的。如果认为“笔直”中的词素义与词“笔”的意义不同,是  相似文献   

6.
某地区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两道构词题目:用下面的词素构成单纯词矇____徘____伶_____(余略)用与下列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构成联合式的合成词妨_____束_____伶____(余略)这两道题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前一题错把“矇”、“徘”、“伶”等语音单位当成词素,曲解了单纯词的本质,抹杀了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区别。所谓单纯词,是指只有一个实词素的词。怎么能用一个词素去和别的什么构成单纯词呢?后一题则错把  相似文献   

7.
一、对应关系法许多词语的结构是并列关系,词素之间形成对应关系。尤其是相对应位置上的词素,其意义往往相同、相关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词素的这种对应关系,去识别错别字。如下面几个在高考中出现过的词语:名门旺族、惹事生非、兴高彩烈、一张一驰、怨天忧人、纷至踏来、蘖根祸种。这几个词语都是并列关系,都有错别字。“名”与“旺”对应,当用表“名望”的“望”;“事”与“非”对应,当用表“正确”的“是”;“彩”与“兴”对应,当用表“神色”的“采”;“驰”与“张”对应,当用表“松开”的“弛”;“怨”与“忧”对应,当用表“怨恨”的“…  相似文献   

8.
联绵词也叫联绵字或连语、(?)语,它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组成只包含一个词素的单纯词。联绵词的字只是标音的符号,形与义没有多大的关系,它可用不同的词形表示相同(或略有变化)的音节,书写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逶迤”就有八十多种写法,织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可以上下颠倒。这两个字除极少数为“浩荡”外,绝大部分都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或互为双声,或互为叠韵,个别的如“辗转”还互为双声叠韵。  相似文献   

9.
四、词汇     
(一)词的构成词是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有的词是一个音节,如:“桌、笔、人、好、树”等。有的词是两个以上的音节,如:“火车、马路、三轮车”等。词是由词素构成的,在意义上不能再分的最小的构词单位叫词素。如:“学生”是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学”和“生”虽然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单位了。“萄葡”是一个词素构成的,因为“葡”和“萄”拆开后都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语素“语素”是新语法系统提出的一个概念。此前,一般只讲“词素”。由于语素、词素都是用来构词的,所以极易造成一种误解:语素就是词素,语素是词素的别称。其实,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过去讲“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张寿康《关于汉语构词法》)对词进一步分析,才得到词素,而“词素是构成词的、具有意义(词汇意义或者语法意义)的构词单位”。(同上)很明显,这里只把词看作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词素只是词的附属物。这种看法有两个毛病:其一,承认词是由更小的词素构成,但不承认它是一级语法单位。这在道理上是行不通的。其二,认为词先于词素,有了词才有词素,这一说法的失误就正如说有了房子才有建筑材料一样,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而今,建立语素的概念是基于这样的新认识:一,语法的最小单位不是词,而是构词单位语素;二,语素不是从词里分解出来的,它是先于词而独立存在的语法单位。这样一来,关于语素和词的关系便可作如下描述: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构成较高一级的语法单位词。这样,原来词素的两大弊病也自然地消失了。可见,语素与词素是内涵不同  相似文献   

11.
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在现代汉语的同义义场里,常常有这样一些词语:“演讲——讲演、觉察——察觉、情感——感情”等,这些同义词,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意义都相同,在语言中通常可以换用,叫等义词。分析这类等义词,其共同特点是:由两个完全同义的词素构成.两词素通常可以互为解证,只不过是词素组合顺序不同;再分析一下这些等义词的使用情况,我们会发现:在特定语境中,同义聚合,顺序一换,情味自出。  相似文献   

12.
吴福熙先生《古代汉语》115页认为《史记》中的“境壤界”“是把三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联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概念”的联合式的词,并举了一例:  相似文献   

13.
1.“存亡”、“异同”都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词素有意义。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相似文献   

14.
文言虚词有的只有一个意义,可以称为单义虚词,如“甫”、“恭”、“赖”等;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称为多义虚词,如“乃”、“其”、“以”等。有的文言虚词只属于一个词素,一词一性,可称作婆性虚词,如“必”(副词)“耳”(语气词)等;有的文言虚词分属几个词素,一词多性,可称作多性虚词,  相似文献   

15.
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 ,有一种奇特的语词现象 ,即双音节的动词 ,如“盘算”倒置成名词“算盘”。这种语言现象虽为数不多 ,但值得探讨。究其结构模式 ,大约有四 :一、并列式动词倒置成一般名词。例如 :1.带领 领带 :由“带”和“领”两个表动作的词素合成的动词“带领”(在前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 )” ,倒置成名词“领带 (计算数目的用具 )”。2 .巴结 结巴 :由“巴”和“结”两个表动作的词素合成的动词“巴结 (趋炎附势极力奉承 )” ,倒置成名词“结巴 (说话口吃的人 )”。3.师法 法师 :由“师”和“法”两个表动作意义的词素合成的动…  相似文献   

16.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由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相反的两个词素并列在一起构成的复合词,在某种语言环境里,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则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例如:①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去来”是偏义复词,只取“去”义,  相似文献   

17.
有些古汉语著作提到一种“偏义复词”。各书给这种词下的定义大同小异,较典型的说法是“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第79页) 复词而“  相似文献   

18.
“睡觉”一词具有“睡醒”和“进入睡眠状态”两个义位。本文通过计量统计分析,发现两个义位都在隋唐五代产生,且两个义位都是偏义的,“睡觉”的“睡醒”义偏向词素“觉”,“进入睡眠状态”义则偏向词素“睡”。“睡觉”的两个义位在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五个时期出现的频率不等,“睡觉”的“睡醒”义相应地呈现出起伏不定的下降趋势,而“睡觉”的“进入睡眠状态”义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加之,“睡醒”一词出现频率的增加,致使“睡觉”一词只保留“进入睡眠状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句子镶嵌着“得”字,看上去一样,但“得”的语法功能不同。有的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明它后边的成分是补语,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则与前面的词素构成一个动词在句子中发挥作用。区分这两类“得”很重要,它关系到对“得”后边的句子成分的分析。如果“得”被认作词素,它后边就是宾语,如果“得”是结构助词,它后边的词或词组就肯定为补语。  相似文献   

20.
所谓“偏义复词”指的是这样一种复合词:从形式上看两个词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是只取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对于准确理解古文文意,研究汉语构词法的发展以及深刻认识现代汉语的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