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说明】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反映诸葛亮思想的重要文章。写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县),准备北伐,在出师前给刘禅写了这“表”(奏疏)。原无篇名,篇名是后人加的。因为据说建兴六年诸葛亮在另一次出师时又曾上过一表,所以又将本篇称为《前出师表》。  相似文献   

2.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为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为不孝。”以守为攻、以抑为扬的《陈情表》将“孝”为核心的人性发挥到极致。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即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其一,祖母的确需要李密赡养,如文中所言,“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但这决非主要原因,因为他在蜀汉时曾离家做过官,当时其祖母亦处九十多的高龄。其二,…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年六十五岁。陈寿少时受学于同郡古史学家谯周,“聪警敏识,厉文富艳”。在蜀汉政权下,陈寿出仕为观阁令史。当时宦者黄皓专权,许多朝臣都谄附他,陈寿独不然,所以屡被谴黜。炎兴元年(263年),蜀汉后主为曹魏所灭,这时陈寿三十一岁。两年之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相似文献   

4.
表是古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其中的名篇。诸葛亮为何出师而且上表呢?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实现刘备的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相似文献   

5.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师北伐前针对蜀汉政权内政外交的严峻局势,通过《出师表》对后主刘禅阐明了出师的原因和人事安排,以及对后主的担忧和劝戒;《出师表》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结构完整,流畅自然,不但是表章学的精粹,也是名的散名篇。  相似文献   

6.
李密,三国时人,曾仕蜀汉,多次出使东吴,极有辩才。他小时候依赖祖母刘氏的抚养,成人后对祖母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召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辞不赴命。因曾仕蜀汉,深恐晋武帝疑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遂  相似文献   

7.
李兵兵 《考试周刊》2015,(23):24-25
<正>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师事谯周,在蜀汉曾任观阁令史。公元268年,入晋为官,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天下归一,开始撰写《三国志》,297年,陈寿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鈆等上表说:"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1于是晋惠帝令人到陈寿家中抄写其书,藏之  相似文献   

8.
《出师表》与《陈情表》分别选在著名的《昭明文选》的三十七卷(李善注六十卷本)的第二篇和第六篇,是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与西晋初年蜀汉旧臣李密传世名作。前者旨在为国事尽忠,后者意在为祖母尽孝,两表均是天下至情至性之文。  相似文献   

9.
表属奏议的一种,是臣子专门向君王陈述策略的专用文体,且用以陈述较为重要的问题。齐梁之际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至于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刘勰评价诸葛亮的《出师表》志尽文畅,抒发真情实感,毫不为过。接受刘备托孤以后的诸葛亮,殚精竭虑,把全部生命都扑在了辅佐刘禅治理国家上。  相似文献   

10.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在《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被称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的传奇人物——诸葛亮。小说对诸葛亮一生的描写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前二十七年的静心学艺和后二十七年的建功立业。后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辅助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第二阶段是从刘备托孤到六出祁山,辅助后主兴复汉室.尽管诸葛亮在辅助后主期间六次北伐均遭失败,兴复汉室的理想化为泡影,蜀汉政权也在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蜀书》“失其行事,故不为传”的关键人物吴懿,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遽逝五丈原之际的魏延兵变及其冤死案中,很可能发生过一次配合费祎、杨仪行动的关键作用,稳定后孔明初期的蜀汉政权,过程较为复杂;同样因为《蜀书》“不为传”,而被后世的三国史论忽略、遗漏。  相似文献   

12.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诫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对人才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  相似文献   

13.
学习《隆中对》后,我对诸葛亮有些看法。人说诸葛亮造就了蜀汉的中兴,其实我认为诸葛亮也葬送了蜀汉的大好前程。首先他错在未听先帝遗言。既然阿斗不才,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即使有不忠之嫌,但也有先帝遗旨:若阿斗不才,丞相可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可保蜀汉江山,完成先帝统一中原的遗愿,所以说诸葛亮是不明智的。前有魏兵虎视眈眈,后有后主声色犬马,这样如何统一得了中原?其次,他错在误用将帅,明知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又得先帝叮嘱,却还重用马谡守重镇街亭?不是蜀汉无人才,而是诸葛亮缺乏慧眼,王平既懂军事理论,又知实战经验,为什么不被重用?错用…  相似文献   

14.
乐不思蜀     
此语出自《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刘备病逝,他十六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刚即位时,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尚能治理国家。诸葛亮等先后去世后,刘禅便昏庸无能,只知玩乐,终于在公元263年被魏国灭亡,刘禅投降成了俘虏。魏帝曹奂让刘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刘禅对此非常知足,在异乡过着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享年六十五岁。陈寿幼年受学于同郡学者谯周,“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在蜀亡以前,曾出仕为观阁令史,但遭到宦官黄皓排黜。公元二六三年,蜀汉灭亡,时陈寿三十一岁,居父丧间得疾,令侍婢调治  相似文献   

16.
诡怪,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独特风格。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在庄子的寓言里,或鳖蛙对话,蛇凤相怜(《秋水》),或髑髅“深膑蹙额”(《至乐》),或蛮触同居蜗角(《则阳》),无不充满着“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楚辞》中这种恢恑燏怪的描写就更比比皆是。故刘勰认为“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者也”(《文心雕龙·时序》)。  相似文献   

17.
敦煌《甘棠集》88篇表、状、书、启中,贺冬状占21篇(其中一篇有目无辞),比例几达25%。《甘棠集》的贺冬状是冬至节文化的直接产物,体现了将天德与人德相配的观念。这些贺状有两个显著的文本特征,其一是结构的模式化,即:指出时变节至(天)——称誉对方盛德(人)——感谢提携之恩(己),3个部分环环相扣;其二是语句的程式化,一般都是以典雅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每篇的用词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出师表》与《陈情表》分别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和西晋初年蜀汉旧臣李密的传世名作.前者旨在为国事尽忠,后者旨在为祖母尽孝,两表均是天下至性至情之文,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乱世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作品所彰显出的“忠”“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却超越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穿透时空,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9.
《出师表》与《陈情表》分别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和西晋初年蜀汉旧臣李密的传世名作.前者旨在为国事尽忠,后者旨在为祖母尽孝,两表均是天下至性至情之文,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乱世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作品所彰显出的“忠”“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却超越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穿透时空,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20.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