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造社“转向”是学界关注但又很少涉足的研究领域。创造社成员特有的原逻辑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其“转向”的内在根本原因。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善于突破旧有体系的限制.而注重体验的原始逻辑思维又使创造社对于革命文学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非常简明、突兀的。实际上,创造社并非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社内部始终存在着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创造社成员的"转向"显得相当艰难。在革命文学的提倡过程中,创造社内部始终充满着对话。这些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转向"过程中的游移与艰难,在《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刊》等创造社前期与中期刊物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正视创造社内部的这种差异性与"转向"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才能了解革命文学提倡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3.
创造社“转向”主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这一具有深刻矛盾性命题的转换,在此种转换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现代性本身特有的性质。“转向”的发生不仅使创造社作家放弃了自我中心意识和浪漫抒情的理想,更为重要的是它造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精英立场的丧失,大多数作家纷纷背离现代精英知识分子的意识而将注意的焦点“转向”了收效甚快的政治运动,这是创造社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五四”之后,中国文学界形成两大派别。“文研会”与创造社文学主张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它们反封建和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9):62-67
《创造日》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一起,形成了前期创造社刊物"三足鼎立"之势。如果说《创造季刊》是前期创造社开创一个文艺时代的起点,《创造周报》是前期创造社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那么《创造日》的停刊则是前期创造社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细究《创造日》的编辑理念、社内定位及其刊载作品可知,它不仅承载着前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梦",还为创造社成员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创造日》对研究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了解当时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论述的,是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作家于1922年至1924年间的论争。用具体的事实和切实的分析,对他们论争的是非曲直作出评判,认为文学研究会作家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而创造社作家的观点则基本上是错误的,并有浓厚的“行帮意识”。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社团的研究转向文学“社团”的研究,以人为中心,将杂志与文学主张等放在人的因素上来考察,从社团特有的组织化集体化特征切入创造社研究,进而从文学外部要素的研究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将为我们理解现代文学打开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这个时代的后现代性特征愈渐凸显,"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文学被把握为图像。图像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和深度日益消失,逐渐与生活浑然一体。商品以其可视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往与沟通变得日趋困难,疏离感和陌生感增强。文学的图像化元素在悄然增殖,文学文本的"内隐的图像"被有意强化。"图像转向"改变了"语言转向"的单一表征范式,也许有朝一日它们会在某个节点上形成合力或产生激变,从此开辟更为广泛意义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9.
段永建 《天中学刊》2022,(6):105-112
“文学豫军”的灾难书写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主要呈现出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定胜天的灾难意识;在新时期则表现出以多元杂糅的手法对灾难生成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灾难发生的反思与批判;进入21世纪,灾难叙事表现出由单一现实主义向多元杂糅、由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由人定胜天思想向生态意识转变的诗学特征。“文学豫军”的灾难叙事,不仅再现了创作主体心路历程及其艺术风格的流变,而且还勾勒出当下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变化及内在机理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山水文学之祖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采用富有形象性、艺术性的笔触,描写祖国的自然景物、民俗风情、古迹名胜以及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刻画尽致,文词隽永,传神逼真,给人以很高的美学感受。它对我国山水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柳宗元、苏轼、徐霞客等人的山水文学作品都与《水经注》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故称为"山水文学之祖"。  相似文献   

11.
在创办《创造》季刊之前,前期创造社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抑或变数。创造社同人有着与文学研究会并峙称雄和"急挽狂澜"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抱负。办刊焦虑、创造"新文学"的热望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决定了他们在新文坛中"独异"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外国文学课的教学中,应实现由注重记忆到注重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型,变"教学生学"为"教学生会学",从而造就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嬗变,引发了审美世界中人们文学艺术观念上的多元裂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改变历史时代的开端。审美观念的裂变之一,就是审美日常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日常化已成为一种改变文学面貌的重要力量。文学成为一种消费者实现自己价值的载体,其突出表现是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传媒改变了现代生活方式,文学也不由自主地受传媒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异变。这种异变首先表现在文学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其次是文学在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创作模式上的异变。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历史化、求学心态利益化、教学时数压缩化、教学改革滞后化的现状。针对以上状况,文章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提出与之对应的教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学研究存在机械论倾向、神经生理学倾向、普适主义倾向、学科方向模糊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深刻的文化转型。心理学研究应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这是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和中国心理学学科健康发展、实现心理学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必然要求。但心理学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要能遵循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背景选择研究题目和研究方向等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创造社前期 ,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 ,是以反帝反封建和追求美好的社会理想为基本主调 ,注重人的个性的凸现与张扬 ,把鲜明的时代色彩与自我表现、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个性解放有机地结合起来 ,呼唤改革与革命 ,开辟革命文学创造与建设之路 ,体现出了对更深广更多维的社会意义的艺术追求。这在今天仍具有良好的史鉴价值、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应用型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急需当代性转换。当代性转换的内涵为树立面向现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确立服务职业、满足事业的教学思路,构建以知识为基点、以精神为灵魂、以思维为根本的培养模式。这种转换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复合性、针对性等特点。在转换过程中应避免理念性误区、方法性误区、前沿性误区、范式性误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文论和美学的历史,是古典文论和美学在外力冲击下内在机制发生质变、从而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历史,是现代形态的文艺学和美学,由旧的学术范型脱胎出来,萌生、成形、变化、发展的历史,即学术范型逐渐现代化的历史(现在正处在这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这是中国文论和美学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中强制性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