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逄金一 《青年记者》2004,(10):56-57
《纽约时报》的记因为剽窃“丑闻”而被迫辞职,其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迫辞职。这则不久前的新闻很快便淹没到新闻的海洋中去了。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类新闻的时代,一份《纽约时报》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信息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3.
"新闻线人"现象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如果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那些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 新闻传媒获取报酬的人,那么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已经为时不短。早在五六年前,广东的《 羊城晚报》等传媒已经纷纷推出悬赏“猛料”、开通“报料热线”的做法。近来,这一做法几乎在全国传媒普及,对新闻线人的报酬也逐步攀升。尤其是2003年11月,《新京报》刚刚横空出世便打出“万元征集新闻线索”的旗号,成为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报料奖,新闻线人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其中特别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是其引起的传统新闻体制和观念的变化。 一、“新闻线人”现身上海进入2001年,有早晨读报…  相似文献   

4.
记不起谁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题目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少些“节令性”新闻》。其实节令性新闻少不得,难的是报道如何创新、出彩,如何避兔大同小异,做出新意。在我看来,每一个报社为了搞活、搞好节令性新闻的报道,就是专门成立一个  相似文献   

5.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办“民生新闻”的热潮,各家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仅在南京市场,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六档民生新闻栏目拼杀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6.
张刚 《青年记者》2003,(5):23-23,27
从2000年7月至今,笔者一直致力于社区新闻报道,根据近三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跑社区“六字诀”。认准一个“苦”字跑社区比较辛苦,这已是新闻记者同行之间的共识。不管有无新闻,社区记者先熟悉社区、深入社区,走千巷进万家。2001年以来,《齐鲁晚报》的社区新闻记者,一直都是骑着自行车,揣一张济南市地图,跑遍了济南的大街小巷。为了增强社区新闻在济南市的影响力,社区新闻部又策划了《冬夜,他们更需要关怀》等多个系列报道,更进一步贴近了市民。  相似文献   

7.
李昌平 《新闻前哨》2005,(10):47-48
创新是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新闻的生命之源。中国的电视新闻,相比较而言,恐怕没有哪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创新步伐如此之快。当理论界还在不知疲倦地研究《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访谈类节目,还在多层面回味“伊拉克战事直播”的时候,新生代的、以江苏台《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正如火如荼地风靡全国。在湖北,一场民生新闻的硝烟也开始点燃。2004年11月8号,湖北电视台推出了《现在直播》、同年12月18号,湖北经视推出了《经视直播》,2005年9月6号,武汉电视台也推出了一档一个小时题为《百姓连线》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这些新闻栏目以一种崭新的播报形式和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羁绊为电视新闻的创新之路树起“标杆”。  相似文献   

8.
如今,各家媒体纷纷开设“新闻热线”,以此抢夺新闻资源。《威海日报》“党报新闻热线”开通一年多来,已成为报纸与读互动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它较好地发挥了新闻快捷迅速、关注热点、涵纳百业的特性,成为报纸新闻资源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深受业界和读的欢迎。笔通过一年多来的热线工作实践,深刻地感觉到,要使“新闻热线”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集中力量,  相似文献   

9.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0.
周立顺 《青年记者》2006,(23):64-65
“黄色新闻”这一名词来源于约瑟夫·普利策与威廉斯·伦道夫·赫斯特之间发生的报纸的竞争。普利策一直被看作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他凭借《圣路易电讯报》发家,在1883年到纽约买下了《世界报》,并很快把它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报纸发展成一家纽约最受欢迎的报纸。普利策在《世界报》的经营上采取了两条路径。一是注重严肃的言论和报道,揭露时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另一方面又采取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警示新闻。当时的《世界报》的星期日版有个著名的连载漫画《霍根小巷》,主人公是个穿着黄袍子的小孩。作者借“黄…  相似文献   

11.
陆虹 《青年记者》2006,(4):18-19
在“新闻立台”的理念下,许多媒体纷纷奉上以新闻为主菜的资讯大餐。以“国视资讯,视听天下”、“一个开放而负责的资讯平台”为宣传口号的“国视资讯”,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资讯节目,它由一组国视字号的栏目组成,其中包括日播节目《国视新闻》、《国视资讯·报刊导读》  相似文献   

12.
陈建国 《新闻世界》2004,(11):70-71
地方新闻是地方媒体坐拥的一个富矿,充分挖掘这座富矿.这对地方媒体强身健体、抵御外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地强化本地新闻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地增加本地新闻的版面.始终充当本地新闻发布的“第一媒体”.这是《大江晚报》创刊九年来坚持的一贯做法。从2003年6月1日至今,《大江晚报》将第三版辟成了一个专门报道昨夜、今晨芜湖发生的新闻的专版,名叫“昨夜今晨”。版面开设一年来,以及时、客观、贴近生活、敢于说真话、为百姓办实事而受到读的喜爱,成了《大江晚报》又一个深受读欢迎的“拳头”版面。读说:“昨夜今晨”版是《大江晚报》向读奉献的一道“鲜活、麻辣、家乡味十足”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13.
注意"新闻民工"的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爱国在湖州一次新闻业务骨干的培训班上说,“今年初,我在收到一些署名‘新闻民工’的记者学生寄来的贺年卡后,才意识到这个词的存在”。在搜狗(www.sogou.com)上键入“新闻民工”,可以找到170多万个相关网页。但关于这4个字的含义,却很少涉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展江在《把知识产权还给“亚民工”研究生》一文中曾说,“新闻民工”是指一些被聘用的记者,按稿计酬而不能享有编制内同仁的福利。  相似文献   

14.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5.
亦杰 《今传媒》2009,(12):57-57
“看标题就知道不是中国的新闻”,这是一位网友在一条新闻后边的留言。新闻的标题是——《男子外出旅游故意遗落相机考验他人诚信》,边上还有一行小字说明:最终相机回到手中。  相似文献   

16.
娱乐新闻中的"春光"价值几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在影片《忘不了》中饰演未婚妈妈的张柏芝因为在拍片间隙逗“儿子”玩,“一度不慎露出了黑色底裤边,大泄春光亦懵然不知”。为了证明此事并非记杜撰,该报还配发了一幅“视角独特”的新闻图片:穿着裙子的张柏芝蹲下时,裙下之物依稀可见。单纯从新闻专业的角度分析,这位记的功底着实了得!要想抢到这样集“可读性、娱乐性、轰动性”于一体的独家新闻,没有对女明星“春光”的高度敏感和把握稍纵即逝机会的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的娱乐新闻除了可以满足一些人偷窥明星隐私的欲望、使报纸的销量一时增加几份外,我不知道它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  相似文献   

18.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界常讲的一句话,前年和去年分别在《新闻传播》和《新闻界》发表一篇文章,一个讲这是新闻写作的规律,另一个说这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我感到双方都不同程度地没有说到“点”上,不能在是否“规律”的层面上讨论。而应从理解“用事实说话”本身是一种什么行为开始。 “用事实说话”是个带有介词的动宾结构短语,核心是“说话”,“用事实”是方法。明确这个短语的意思,事情就好说了。 既然“用事实说话”的核心词是“说话”,那么这是一种典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4,(11):79-79
汤耀国在《中华新闻报》上撰说。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当问及职业时,则答“搞传媒的”,使得人不得不再问一句:“是不是干新闻?”往往大都点头而已。为什么不直接称“干新闻”而代之以“搞传媒”?我想可能是与“传媒”一词的日渐走俏有关。当新闻仍是一项有待追求的事业时,传媒已迅速成为一个人们心目中的白领职业,这一职业名称因其宽  相似文献   

20.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第一次举起相机拍新闻照片,没想到在省级党报《河南日报》(2005年5月18日)和《河南日报·农村版》(2005年5月17日)上了两个头版,这虽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拍新闻照片要有“三心二意”,才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来。“三心”即细心、耐心和信心;“二意”即吃透“党意”和“民意”。2005年5月15日是伊川县白沙乡集会时间,笔者外出时发现在白沙乡农村信用社的大厅里人山人海取款的情景,这使我想起前几天母亲拿的一个信用社的存折,存折的“注释”项为“粮补”。母亲还高兴地对我说,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