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高等学校的事实性分类和研究人员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构想,总结高等学校分类维度和指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学校分类的未来走向是从偏重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向重视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发展、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从定性向定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分类的历史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瑛  戚业国 《江苏高教》2005,(3):123-125
我国目前还没有科学的高校分类标准,美、日、英、德等国在高校分类方面的做法为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提供了可参照和借鉴的经验。本文认为我们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确立分类维度时以高校职能为导向建立分类的预设指标;考虑资源支持和办学条件方面的指标;考虑高校的社会影响及被社会所认可程度方面的指标,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学校分类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政策为分水岭,南非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经历了由分化到整合的治理逻辑变迁。1994年之前,南非政府以学生人种、教育属性、语言文化等为维度,将全国高等学校强行区隔,多轨运作,分而治之。1994年之后,南非新政府开始调整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以高校学术职能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致力于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汇贯通。南非的高等学校分类变迁史表明,高校分类必须尊重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保持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欧洲高等学校分类框架(U-Map)的建立过程经历了提出分类原则、构建分类维度与指标体系、创建分类工具三个阶段。该分类框架于2012年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修订了分类的维度与指标体系,邀请了新的地区及院校参与,更新了划分类型的临界点,完善了分类工具的功能。强调分类方案的动态性、注重分类对象的参与性和提高分类工具的针对性是U-Map创建及改进过程中呈现的特点,这对建立中国高校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分类、定位、特点、质量问题。指出:要使高等学校定位明确,应当做好分类指导工作;每所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都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需要状况和自己的特点、优势,在各自的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既有真实下降,也有虚假下降,应当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分类评估是当前我国高校评估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分类评估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制定分类标准,对高校进行类型和层次的定位。但当前我国高校分类定位存在诸多问题,如借鉴国际分类标准的科学化和本土化问题,国内分类方法还不够科学系统以及高校分类定位的动态发展的本质等,都表明当前我国实施分类评估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7.
定位和分类问题是高等学校当前发展与改革中的难题。科学分类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准确定位是高校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建立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分类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对于引导高校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实现科学办学、特色办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选择,也关系到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以及自身可持续性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定位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统筹协调、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南,它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解决的思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我们可以重新思考高校的分类,并使各高校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获得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非重点院校盲目升格,研究型大学参与扩招,其原因之一在于行政权力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等学校缺乏自主性;原因之二是市场的不成熟使得高校难以进行公平的竞争;原因之三是对高校分类与定位的新尝试对高校缺乏真正的影响力。要从根本上改变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状况,必须转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和资助方式,对高等学校进行分层分类的评估,此外,高校本身应该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非重点院校盲目升格,研究型大学参与扩招,其原因之一在于行政权力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等学校缺乏自主性;原因之二是市场的不成熟使得高校难以进行公平的竞争;原因之三是对高校分类与定位的新尝试对高校缺乏真正的影响力.要从根本上改变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状况,必须转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和资助方式,对高等学校进行分层分类的评估,此外,高校本身应该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方丹敏  曹晓晨 《大学生》2014,(22):28-30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建立,势必涉及到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高校的转型既是为了服从和适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新布局,更是为了找寻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高校分类体系一样,高校的转型包括往哪转、怎么转,都应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不是随风跟潮、急功近利,或者是有转型之名而无转型之实,或者是转来转去反而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往哪转国家提出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是推动高等学校转型的外在动因。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必须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实现转型,以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高校定位是高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高等学校定位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定位主要是回答高等学校应该充当什么角色、承担哪些任务等问题;二是定位必须以建立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为前提;三是定位的主体是高等学校自身,定位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需要独立自主进行的规划活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市场机制对高等学校定位进行分类调控与引导;四是定位的依据是高等学校自身的基础和优势、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国家和社会需要、高等学校职能以及学生成才需求。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类型名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的基本框架的演变和我国有关高等学校分类法的特点后认为,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的设计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职能为基本依据;高等学校分类类型名称宜借鉴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按照高校所授予学位的层次来命名.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分类,从而实现分类指导、分类发展是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部直属和地方共建的94所高校的分类研究来探讨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进而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高校分类管理中几种典型的分类法进行溯源发现:我国按照高校的学科门类、隶属行政部门、是否为重点大学等维度所作的院校类型划分,属于中央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国家宏观管理与发展需要形成的事实性分类。这些分类具有维度单一、层级色彩较强、类别划分不足、分类与资源叠加等特点,导致高校办学的趋同化。在我国现今的高校分类管理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下,探索了区域性的高校分类体系与分类管理办法。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支持举措,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实施效果并不佳。未来要使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真正落实,一是突出分类、弱化层级,二是科学分类、明确标准,三是政府引导、高校选择,四是差异配置、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文章针对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在借鉴国内外有关高等学校分类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分类思想,充分考虑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并对各类型高校的界定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引导我国高校在多元类型赛道争创一流、深化高校分类综合改革的关键。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体、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维度可以考察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执行过程。研究发现: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分类政策体系的内在限制、省级政府政策执行的动力不足、利益冲突造成发展的认知偏差、分类发展战略的社会认同乏力等现实阻滞。为达到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执行的理想效果,未来应优化政策顶层设计,完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强化执行机构动力,提升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效力;深化目标群体认知,拓展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参与;净化政策执行环境,重塑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生态。  相似文献   

18.
德国高校体系以平等均质为特色,各类型学校崇尚平等,特色各异。近年来,德国政府为提高高校竞争力,对促进学校差异化发展做出政策调整。“卓越计划”在平等传统上,促进高校功能分化:卓越研究型大学和均质大学并存,自治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均衡。从历史维度梳理德国高校分类发展进程发现,横向分类中均衡与均质并存,纵向分层中分化与卓越并举。正视不利于德国高校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中国“双一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类学与类型学:国外高校分类研究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高校分类研究通常遵循两种范式:一是分类学,属经验体系,一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聚类分析技术,用以描述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评价高校表现,展现高校有限维度的特征;二是类型学,属概念体系,主要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理想类型法,往往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预测高等教育趋势和探索高等学校本质为研究指向,多维度地描绘高等教育的结构关系。两种研究范式各有长短,因固有的互补性联系而常为国外学界所混合。理解这两种高校分类研究范式的适用情况对我国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十二五”以来省级政府关于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文本与改革实践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显示,“一市三省”已初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省域高校分类发展体系,省域高校正在向多元化的发展样态转变,逐步聚焦于差异化的目标定位,开始关注人们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但从国际化视角出发,与美国加州的经验相比,我国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权尚需进一步扩大,还应进一步激发高校分类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不同类型院校间的融通机制。作为本土化应对策略,可以考虑以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健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关键突破口,加快推进我国省域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