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至今日,中国反贫困应从重新认识贫困概念和重新划分贫困标准开始,在重视用正式制度反贫困的同时,更应注意解决非正式约束对反贫困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在跨入21世纪之际,贫困正在以不同的新形式出现和积累,而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能起到明显推动反贫困战略的实现和遏制“返贫”现象。笔者探讨了构建政策导向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府支持机制和市场化反贫困机制,以有效地应对新时期不同形式的贫困,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学生反贫困的一般策略是实施奖励、生活扶助的经济策略以及心理辅导的压力缓解策略。客观上看,这些策略是高校学生反贫困的基础性方法,只能解决一时之忧,而很难从根本上调动多数贫困学生发掘内部动力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开拓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新视野,促进反贫困循环、缩短贫困差距和提高高校学生反贫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东、西部资源、自然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拉大,贫困问题作为中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重视贫困问题,正视贫困根源,把握致贫原因,寻求合理的反贫困战略,树立长期反贫困的意识,制定科学有效的反贫困措施在当前尤为必要与重要。  相似文献   

5.
6.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大多为绝对贫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需要的不是强有力的领导人,而是强有力的民主制度。饥荒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在有效运行的民主体制中,不管它是多么贫困,这是因为在有选择和自由媒体的民主体制中,政府有强烈的政治激励因素去防止饥荒或其他类似的灾难。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6,(2):48-51
贫困是社会发展长久面对的问题,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当前的反贫困政策更多针对绝对贫困,而对相对贫困的关注较少。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贫困再生产,以及脱贫脆弱性和返贫现象显示,当前的反贫困政策存在贫困线标准过低、重绝对贫困轻相对贫困、政策执行不力、扶贫模式单一、重救济轻发展等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反贫困:约束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贫困人口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二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中国的贫困主要是西部的贫困,而西部的贫困主要是农民的贫困,现实决定了中国反贫困的战略侧重点是西部农民。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须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消除西部农民的经济性贫困、知识性贫困和保障性贫困四方面人手。只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西部农民形成合力,持之以恒,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9.
贫困与反贫困作为全球性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生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欧美和中国是这两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其各自的经历及其比较,有助于深入地揭示贫困的机理与规律,对促进我国自己的扶贫开发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逐步缓解和消除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主导扶贫开发战略的双重力量推动下,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贫困人口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递减。随着国家反贫困措施的逐步深入推进,农村贫困的特征、类型和发展趋势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认清这一基本形势,逐步调整我国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落实,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最终消除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和促进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公正、不科学的制度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贫困分三个层次,高度贫困是指生存艰难.中度贫困是指财富匮乏,低度贫困是指生活缺憾。对于三个层次的贫困应区别对待,即消除高度贫困、减少中度贫困、减缓低度贫困。反贫困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高度贫困;二是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反贫困机制以减少中度贫困:三是建立以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减缓低度贫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中国“九五”城镇贫困的主体是国企职工贫困 ,而其直接根源是国企改革的滞后、为此 ,文章提出了城镇反贫困的基点选择就是国企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作为当今中国社会贫困问题在高校中的一个缩影和反映,不仅仅是一个事关经济、政治、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更是一个事关人的发展问题。因此,通过探讨社会贫困问题本身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反思当前高校帮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疑对进一步做好高校的帮困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贫困作为特定的经济现象被世人所重视。我国政府自八十年代起进行反贫困工作 ,九十年代反贫困战略的变化 ,使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二十一世纪初 ,反贫困进入攻坚阶段 ,我们承认九十年代扶贫工作成绩的同时 ,不能回避扶贫制度缺位 ,进行反贫困领域的制度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收入和能力贫困是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认识基础,事实上,权利意识匮乏导致的权利贫困是诱发我国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今后我国的反贫困战略应该切实投资于穷人的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的意识观念和知识技能提升的双重功能,促进穷人自我持续的脱贫。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不仅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也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指明了道路。当前我国反贫困实践中,出现了诸如贫困人口分散化、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为此,在我国今后的反贫困实践中,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为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制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反贫困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器物层面上体育公共设施普及率大幅提高,精神层面上体育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经济层面上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等方面。后脱贫时代,体育反贫困虽然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但只要牢牢把握国家建“制”、地方增“智”、个人扶“志”的方向,有针对性地以反贫困政策为根本指引、以精准反贫困为主要途径、以全面提升素质能力为根本目的、以推行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为主要任务,必能形成中国特色体育反贫困的深化路径和方案,进而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20,(3):18-22
通过探讨安徽省资源型城市贫困现状,分析反贫困进展,发现城市贫困治理在贫困识别、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政府财政能力和沉陷区治理与环境问题四个方面面临着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贫困瞄准机制,制定资源型城市贫困标准;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提升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加强沉陷区治理,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加强与非资源型城市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与稳定发展,以期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经济学的"贫困循环"理论和"反贫困"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通过对高校学生"贫困循环"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贫困循环"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有助于高校学生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循环,实现反贫困。  相似文献   

20.
收入和能力贫困是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认识基础,事实上,权利意识匮乏导致的权利贫困是诱发我国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今后我国的反贫困战略应该切实投资于穷人的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的意识观念和知识技能提升的双重功能,促进穷人自我持续的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