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如雨后春笋、呈蓬勃发展趋势.我院也决定在非中文专业开设这门课,现就教育院校开设这门课谈几点看法.一、开设大学语文课势在必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高等院校都陆续开设了大学语文课,至今,全国开设这门课的高等院校已达四百多所,这门课已成为高等教育(包括自学考试、干部教育)的一门必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课,在解放前,解放初称为“大学国文”课。这门课曾经一度停开,绝迹达三十年之久。一九七八年秋,在教育界老前辈匡亚明教授的大力倡议下,率先在南京大学重新开设了大学语文课。自此以后,全国高等院校各科相继也开设了此门课程,后又成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公共必考课目,扩大了这门课的影响。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门课有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3.
自一九七八年部分高校陆续恢复理工医农和一般文科大学中国语文课以来,在全国一千零十六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开设这门课的只有三百四十多所,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院校并未设此课。以修学人数计,开设大学中国语文课的多数院校,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学习语文,绝大部分院校采用开一个班或几  相似文献   

4.
高等院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已经八年了。八年来,从事这一学科教学的同志们,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这门课,这种迅速发展的形势是喜人的。几年来实践证明,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并非权宜之计。然而遗憾的是,拥有众多学生的这一学科,尚未为国家教育部门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在工业发达国家,科技文献检索课已成为理工科大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近几年来,我国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已在图书馆学系开设了这门课程;华中工学院等院校也即将或准备开设这门课程。武汉化工学院从1981年9月开始,先后在化工系七八级的有机班、制药班、师资班和无机一、二班这五个班里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理工科院校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科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课程,担任其教学工作的一般是文科教师。文科教师虽有较系统的写作知识理论和写作教学经验,但科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有严格的区别,因而文科教师要上好这门课程是有一定困难的。通过教学实践和摸索,本人认为要上好这门课程,应注重抓好其中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熟悉教材,确定教学重点,使教学有的放矢 科技写作和应用写作是以科学技术和某项专业知识内容为对象的写作,它的特点与文学写作有严格的区别,其自身有独特的要求。因此,要上好这门课,首先就该从教材着手,突破教材…  相似文献   

7.
高院开设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介绍开设科技论文写作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研究生论文写作课需要讲授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 据说,在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中要不要开设“写作”课,出现了争论。有的要取消这门课程;有的主张暂时保留,等升大学的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后再取消;有的则认为永远也不能取消。我认为“写作”这门课程不但取消不了,而且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大、中专学校普遍需要的学科。它的发展前景是很灿烂的。  相似文献   

9.
郭翠英 《现代语文》2010,(10):108-110
大学写作课是高等院校在文科和理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尤其对菏泽学院中文系各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乃至整体的文化素质,是写作教学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初期起,全国高等院校中文系普遍开设写作课。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学习其它学科,并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一九六四年以后,在“课程要砍掉一半”的改革声中,有的学校写作课同现代汉语合并,有的就取消了。十年浩劫期间,“停课閙革命”,为了教学生写“革命大批判”文章,写作课“荣幸”地受到重视,“开门办学”,总是以写作课为先导。在“四人帮”的恶劣文风影响下,那样的写作教学是被歪曲了的。粉碎“四人帮”以后,  相似文献   

11.
李婕 《教书育人》2013,(15):38-39
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全社会要求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却一浪高过一浪,撇开急于出效益的急功近利思想,正视语文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扎实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是当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可行之路,可靠之举。大学语文课是自1978年开始,教育部要求面向我国高等院校的除中文专业学生之外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论的学科位置和它同教学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论在我国大学教育系的课程中是一门新课,也可以说不是一门新课。 说它是一门新课,因为三十多年来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的教育系没有开设这门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都学习苏联的教育科学。当时的学习是亦步亦趋地学:苏联的师范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但确有不少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枯燥乏味,对它不感兴趣。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对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一,它是大学一年级就开设的基础课。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4.
大学实用写作课存在的问题董竞成常用文体写作,是写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大学实用写作”课,讲授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这是写作学发展的一大进步。然而,在“大学实用写作”课开设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难尽人意的地方,归纳起来...  相似文献   

15.
郑耀仁 《成才之路》2009,(28):26-26
应用写作课是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有人把它比做“工具”课,因为它既是一门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技能课。说它是一门基础课,大家都认同。可说它是一门技能课。就不一定都认同了,像汽车修理、机械加工等是技能,没人有异议,应用写作课怎么是一门技能课呢?其实,应用写作真的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应当有的技能。如计划、总结、请示、报告、通知等,如果不懂,肯定会影响工作,你能说它不是技能吗?因此,学好应用写作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学生们对这门课的态度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的人文学科中,语文学科以其所具有的思想启迪、道德感化、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功能,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学语文课应该是一门促进文化与科技交融、使文理渗透的纽带课程,是一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课程。但是我们可以毫不讳言地说,自1978年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起,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没有对大学语文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语文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相似文献   

17.
本人在学校从事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许多具体问题,认为大学语文课的教改势在必行。 一、必修的课程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治、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为了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课本选择的篇目都是一些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其中以古代的诗文为主体。刚刚接触这门课时,许多学生都有疑问,说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学语文,高等教育还学,而且冠之以“大学语文”的名头,它有什么特殊意义吗?有必要再学吗?高…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通识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语文就像一株植物的根茎,为植物的枝繁叶茂、花团锦簇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通识课《大学语文》的认知也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级学科课程,语文总给大家"毫无实用性"的错觉,导致"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遇到的种种问题得不到实际地解决。本文将陈述近几年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遇到的新问题,阐明《大学语文》课存在的必要性,明确语文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学“元理论”,即文学学科理论,是一门以文学研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反恩性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文学专业适当地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优化文学课的课程结构,提高各门文学课的教学效率,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模式:其一,在原有各门文学课课程之外,开设独立的文学“元理论”课程;其二,在原有每门文学课程中增补文学“元理论”的内容;其三,在作品选读课中增加反思性的内容,并进而与写作课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写作课是高等院校文科专业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开设这个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普通中学高中毕业已经“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写作学的系统知识,求得写作技艺的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的臻益。近年来非文科的各类专业也有开设这门功课的。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特别是文科函授教学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部《写作学概论》作为试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