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教育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以培养人为最高旨归,这意味着教育应当关注受教育作为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生命教育应成为现代教育反思的起点之一。教育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就应当: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生命教育应成为教育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德育具有生命性,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亦是德育的终点,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当代德育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尊严,压抑生命的自主,忽视生命的体验,曲解生命的意义;时代要求德育激扬生命,即尊重生命的逻辑,引导生命的建构,体验生命的律动,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回归德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的责任。语文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渗透人的生命教育,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的生命:如果生命失去了爱,如果生命不再完美,如果生命遭受屈辱,都不能抛弃生命。通过教育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5.
黄解放 《云南教育》2009,(11):44-46
教育是什么?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也许因为教育地位的神圣、教育内涵的博大和教育对象的鲜活,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一问题诠释得很清楚。尽管这样,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教育的实施和对教育本质的执著探求。我认为,教育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途径,教育催化着人的生命的发展。因此,我提出,教育的功能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生命智慧,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创造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肉体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健康的心灵必须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精神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以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人之成为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存在,还要使生命有意义,要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和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梁剑玲 《中国德育》2006,1(10):84-84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应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回到人的本身,就是走向生命、回归生活,使德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教育。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教育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三个目的交融相汇,人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全面人。那么,道德教育应当如何走向生命,成为学生生命完整性教育的部分呢?  相似文献   

9.
开展生命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追求学生生命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理念而进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1995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呼吁: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信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纲要也指出艺术学科蕴涵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艺术欣赏课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本文以高三艺术欣赏课《生命礼赞——熊的故事:》一课为例说明如何让生命教育融人高中艺术欣赏课。  相似文献   

11.
沉沉之夜,望太空繁星点点,听旷野风雨声声。我想着生命的话题,全无睡意。前苏联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有则家喻户晓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笔者以为“只有一次”应加着重号,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命包含三个因素: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灵性(精神属性)。自然属性决定生命的长度,社会属性决定生命的宽度,精神属性决定生命的高度。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融合在一起共同凝成人的生命亮度。科学课程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提升人的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朱永新说:教育之起点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位校长告诉我,他上初中的儿子问他:“人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说:“人死后,周围漆黑一片,面对的一切都是黑暗的,悄无声息,无人交流。”他说的这个死后世界与法轮功对刘思影所描绘的“人死后,有一条用黄金铺成的道路指引着到达天堂,在那里,到处都是黄金”是相反的。很显然,这位校长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让儿子对死亡产生一种恐惧,从而在现实中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学校生命教育的误区及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颖 《教育导刊》2009,(2):32-34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生命教育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人是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双重存在:物质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而人之为人的根本还在于人类拥有独特、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自我实现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斯拉 《高教探索》2007,(6):100-101,126
当前我国大学生轻生事件的频发,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着紧密关系。缺失生命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生命教育本质上是关爱生命的教育,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状况差强人意,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生命课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几年来,我结合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不断思索这个论断。我认为,只有当一个时代有了关于人和生命价值的神圣意识,才会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和呼声。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课堂是生命的。因此,我们提出“生命课堂”概念并努力建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言语与言语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整个生命。整个生命意味着不仅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更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可是过去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新课程标准呼唤教学改革,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