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技"以小见大"是选材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在: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运用此法,一是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二是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技 "以小见大"是选材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在: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 运用此法,一是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二是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运用"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时还需注意: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相似文献   

3.
以小见大     
师:同学们,今天我先讲一个典故,“深山藏古寺”是宋徽宗考察画家出的一道考题。当时画家中有的画青山丛中露出一个寺顶;有的在半山腰画一半古寺;有的则干脆在山中画一个寺庙。只有一位画家没有画庙,画面上只有山水和一条羊肠小路,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最终这位画家取得了第一名。那么,这幅画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4.
以小见大     
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将大内容纳于小形式,非常人可为。一幅书法作品究竟多大才能体现创作者的精神?在古代晚期至近代的几百年间,尤其明清以来,随着市民阶层扩大,高屋大堂为书法作品提供了宽大的悬挂空间,巨幅多字作品应运而生。这在此前是不得见的。如在魏晋间,给我们印象深刻者,都是具有洒脱倜傥、逍遥适意的小品。  相似文献   

5.
以小见大     
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校园中处处散发着奥运的气息:奥运长廊、奥运小花园、奥运中队……每个精心的设计都渗透着奥林匹克教育的点滴。身为辅导员,我们该如何在奥运的大背景下,真正为队员服务,让队员受到切实的教育呢?记得有一次,学校小花园里飘进了一些废纸,经初步调查是从楼上扔下来的,于是德育主任便请各中队的中队委去进一步调查此事,并向教导处汇报调查结果。不久,令  相似文献   

6.
以小见大     
我在课外书上看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大正方形能否被分成35个小正方形?(小正方形大小是否相同不限)  相似文献   

7.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之中。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在不同年级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阶段,微课的应用要有相应的调整,只有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够有效地发挥效能。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生碰到主题大范围广的作文题目常感到无从下手。这类题目的作文该怎么写?须好好动动脑筋。日前某区举行了题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的征文。面对这样的大题目有人大谈改革开放的意义,这显然偏离了题旨。有人用很大篇幅列举全国或上海改革开放的成就。这种写法虽比第一种写法好一些,但往往流于表面化。能不能换一种写法呢?可以的。对  相似文献   

9.
黄德灿 《华章》2011,(6):30-31
【想一想】 为什么一写作文就害怕,就卡壳?觉得没有什么好写,也不知道写什么?你总是感觉整天来往于家里、路上、学校,天天见面的是家人、同学和老师,天天接触的是吃饭、穿衣、睡觉、读书吗?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一写作文就害怕,就卡壳,觉得没有什么好写,也不知道写什么?你总是感觉整天来往于家里、路上、学校,天天见面的是家人、同学和老师,天天接触的是吃饭、穿衣、睡觉、凑书吗?生活平平淡淡,看到的、听到的普普通通。你说得的确不错,可是,你知道每一滴水里都有一个太阳的名青吗?  相似文献   

11.
在历年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中.题型为话题作文的试题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话题作文这种题型,虽然为我们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选文体等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2.
<正>【作文题目】朱自清永远忘不了父亲那“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为他买橘子的背影。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难忘的背影?请你以《背影》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解析】八年级,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在文中细致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相似文献   

13.
大思想家、教育家苟子说:“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阐叙了君子做人的准则。举一反三,教学生作文,也应该如是,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包括辩证的两个方面:“小”.即选取的题材小、角度小;“大”,即立意的深刻、新颖,或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深广丰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是写作主体在采集和构思阶段所运用的一种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说:“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阐叙了君子做人的准则。举一反三,教学生作文,也应该如是,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包括辩证的两个方面:“小”,即选取的题材小、角度小;“大”,即立意的深刻、新颖,或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深广丰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是写作主体在采集和构思阶段所运  相似文献   

15.
关键的一着     
江西省于都县银坑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办得比较好的农村学校。校长王文林,是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育工作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组织教学工作的经验。他对我们说:“要办好农村小学,与办好城市小学一样,同样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而切切实实搞好教学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着。”  相似文献   

16.
【技法点拨】以小见大是指作文立意时从一件很小的事情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而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习作,往往爱从大处着笔,大而无当,流于空泛,而一些名家都钟情于小处着笔,小中见大,因而,在写作中应学习以小见大的方法.才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18.
“以小见大” ,是作文训练中常有的事。比如学了《七根火柴》后 ,写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 ,应该怎样做呢 ?一、温故。根据“以小见大”的要求 ,设计一些带复习性的问题 ,唤起对课文中精彩、关键部分的回忆 ,加深对“以小见大”的印象。如 :1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能否说清课文“小”在哪里 ?2 从这些“小”中 ,见到了怎样的“大” ?3 为什么这些“小”能够见“大” ?思考的目的在于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 ,上述三个问题中 ,第三个是重点 ,也是写这类文章的难点 ,思考时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 ,…  相似文献   

19.
在同学们的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犹如和风,犹如细雨,犹如闲云,犹如轻烟。任作文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从以  相似文献   

20.
<正>【文题呈现】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在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请以“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