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俗学的角度说,有多少民族便有多少种文化;同一民族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也会产生文化的差异。拨开其表面形态上的差异去究其实质,则不难发现,它们归根结底皆生发于或从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即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植食文化和以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肉食文化。就其生产方式而言,即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二者皆源于采集狩猎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词位派生义项的主要类型、数量以及义位派生的两种基本方式———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对汉英动物词位进行系统对比,结果显示,在“同场同模式”的宏观派生规则下,动物词位的派生义项体现了不同文化模式制约下义位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3.
举一反三,学习植物生活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芬 《生物学教学》2006,31(11):23-23
植物的生活史(又称生活周期),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学习植物生活史时,必须抓住生活史中的世代交替和核相交替两条线索来进行。但由于植物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植物生活史又不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易掌握,容易混淆。若教师能以蕨类植物为例来引入植物生活史的学习,则往往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动态词义的形成机制及词义语境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动态词义的形成机制 ,分别从词义“由动态到静态”和“由静态到动态”两个阶段来说明这一过程。其中前一过程分为“完全动态成分 1———中间型成分 1———静态词义成分”三个阶段 ,后一过程则包括“完全动态成分 2———中国型成分 2———静态词义成分”三个阶段。同时 ,对动态词义形成的条件———词义语境进行了结构分析 ,分为系统结构和过程结构两种类型 ,并结合动态词义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 ,力图为动态词义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南南高等教育合作是一种带有反依附意涵的新型高等教育合作,因不同南方国家或地区之间开展高等教育合作的内涵不同,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利用国家间发展水平差距和国家间地理距离两个维度可构建南南高等教育合作的四种类型:以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为代表的发展援助型合作带有援助性且以单向流动为主;以金砖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为代表的共同愿景型合作源于且基于国家间的共同身份和愿景;以非洲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为代表的区域交流型合作其目的是促进区域交流和协调发展;以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为代表的交流援助型合作兼具区域交流与发展援助的特点。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南南高等教育合作也分别面临不同的挑战,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研究中,有一类长期被忽略的形象———动物形象。本文认为,动物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别:第一,"象征型"动物形象。这类型动物形象几乎只是徒具外形,不包含动物自身的本质和动物文化,创作主体用它来隐喻另一类事物。第二,"兽形人格型"的复合形象。这类作品中则多少包含对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的描写,创作主体以这种"兽形人格"统一形象,反映世情常理。第三,"本体型"形象。动物的本体意义得到了观照,但实际上它也是创作主体某些思想观念的对应物和载体。第四,"纯粹动物型"形象。它的动物性最强,但它的出现是为作家的写作目的服务的。这些动物形象验证了"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可以得出结论:文学世界中的动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创作主体的作用,是人为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语言作为人类创造发明的工具之一,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与动物相依共存,因此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着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依据动物的外貌、颜色、习性、动作等,人们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但由于英汉民族风情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有时又为表达同一情感或喻义而采用不同的动物做喻体。中国人把虎看做是“百兽之王”,而英美人则把狮子看做是“百兽之王”。汉…  相似文献   

8.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为主的森林保护区,特别是以保护野牛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多种类型的热带、南亚热带森林自然景观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哺乳动物和鸟类和200多种,维管植物196科806属1722种,6个植被类型,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二级保护动物16种,就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讨论了生态旅游及保护区的  相似文献   

9.
比较     
贺夏 《高中生》2013,(15):56
生命在于比较。自从原始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各种生物便开始了漫长而激烈的比较过程。植物与植物比谁长得高,比谁获得的阳光和养料多;动物与动物比谁跑得快,比谁的领地更大、食物更富足。在比较中,有了优胜劣汰,有了适者生存,进  相似文献   

10.
赵明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4):114-115
英语动物、植物和食物名词喻人的实例说明成功的语言交际不仅体现于语义的正确传输,而且还表现于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联想性等诸方面。英、汉动物、植物和食物名词喻人的比较反映了两者丰富的语用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谚语,而且两种谚语具有许多共同的的特点。本文就英汉谚语的 结构形式,语体特色,修辞手法等作一论述,以求证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2.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商品品牌名称翻译原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译名的诗音与意义的忌讳及其效果追求。通过实例分析了不同文化里宗教、历史事件、动植物的象征意义对译名的可接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入手,依次分析了文化专有词的信息特点、形成原因和基本的翻译方法。文化专有词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特点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认知和分析。而文化专有词的形成原因应结合民族民俗习惯、民族信仰和地理环境来分析,可以概括为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地理环境差异和语言文化本身的差别这三大类。对文化专有词的翻译,本文只涉及了基础的直译、意译、音译这三种,以形成对文化专有词翻译理论认识的总体框架,便于更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民族,相同动物或不同动物,它们的隐喻含义都在某一种程度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造成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两个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隐喻的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词汇中,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动物的隐喻也存在差异。该文结合隐喻的相关概念,从古文化角度,分析了一些典型动物隐喻的区别,以更好地理解英汉差异;了解西方文化,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意象在汉英诗歌的鉴赏及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语言习惯、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的差异造成了汉英诗歌中意象的文化寓意的差异。文中选取了汉英诗歌中有关景观、植物和动物三方面的典型意象对这一差异进行了比较,以期达到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8.
尚榕 《宜宾学院学报》2006,6(3):106-108
同一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词汇层面上存在着深层的文化差异。本文以“龟”和“牛”为例,分析这两个动物词汇在中、日两国词汇中所分别表现出来的词语形象,并探讨中日文化在词汇层面上所展现出的某些底蕴。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深层认知结构中,能够体现该民族的认知心理基础。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极其丰富的谚语。由于汉英民族思维结构和生理构造特点的共性,汉英谚语以及人们对谚语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双方的文化传统不同,语言类型特点有别,导致了汉英谚语在形式和语义上呈现出个性差异。本文立足于汉英谚语音韵节律的类型学特征做一般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