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无常经讲经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两篇,由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先生校录于《敦煌变文集》中,又经徐震堮等先生补校;笔者不敏,亦为续貂。另有押座文校补数则,并附于后,以求正于方家。下引《敦煌变文集》原文,仅标页码。为便排印,一般原文均改为现行规范汉字。笔者赞同的原校径引改后文字。称引诸家校勘省称“某校”,出处附文末。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北凉时代275窟西壁,本尊为头戴化佛冠之交脚菩萨像。云冈等石窟的交脚菩萨像造像铭中均记尊名为弥勒。因此,中国的交脚菩萨一般均称之为弥勒菩萨。此外,交脚菩萨像宝冠处有化佛者亦有多例。化佛为观音的标志。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其天宝观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弥勒头戴化佛似不奇怪,但弥勒经典中根本没有涉及弥勒的姿势。交脚坐势与弥勒之关联仅见于上述北魏以后造像铭。那么中国早期造像的范例犍陀罗菩萨像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3.
《西域美术》将敦煌绢画Stein Painting 41定名为《弥勒佛、文殊、普贤菩萨图》,而此绢画中的主尊佛从其形象、图像组合及绘制此绢画的发愿文,可知此主尊佛并非弥勒佛,而是药师佛,此绢画应正名为《药师佛、文殊、普贤菩萨图》。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书P.2668,正面为唐人李筌撰《阃外春秋》卷一、卷二抄本,背面为一习字稚童所写杂抄,有《燃灯文》、《新菩萨经》、《十恩德》、《十梦经》等,中间夹写《同光四年马圣者造窟发愿文》一段,以及乙亥年四月八日布衣翟奉达咏莫高窟七言诗一首。《同光四年马圣者造窟发愿文》全文如下:1.同光四年弟子马圣者造其窟一龛(并)2.菩萨内龛:大龛中弥勒佛,内龛中西方禅3.定菩萨,□全具,弟子圣者先奉为谁?国4.安人秦,令公方(万)岁;此(次)惟圣者合家同居5.弥勒下生,□得生天;天生梵弥下,6.千手眼菩萨齐造。(原文止于此…  相似文献   

5.
云冈石窟第11—13窟是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470—495)的一组洞窟,其内部造像可区分为一体设计与非一体设计两种。第12窟整体出于一体设计,其主室中轴线及前室东西壁设置"释迦多宝佛+释迦佛+弥勒(菩萨、佛)"之图像组合,与第二期前段第7—10窟图像思想一脉相承。第13窟大致存在整体规划,并以北壁主尊交脚弥勒菩萨为中心,表述弥勒上生信仰。该窟两侧壁中层龛像及第11窟造像并非开窟时一体设计。通过分析其中部分佛龛的组合情况可知,当时通过信仰大乘佛法而往生兜率天并最终成佛的思想,在一般信众中亦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6.
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画史上称《千手眼大悲变相》,为方便起见,本文简称《千手经变》.《千手经变》,属密宗系统的、宣扬观世音菩萨无上"功德"的一种经变图像.它当然是依据《千手经》绘制的.可是,关于《千手经》译本颇多,均系唐朝有名高僧诸如不空、智通、金刚智、菩提流志等人的译作,有的同一位高僧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译本.根据佛经记载,伽梵达摩所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以下简称《千手经》)是流通本.从敦煌壁画和藏经洞出土的绢、纸遗画看,  相似文献   

7.
由台湾南海菩萨杂志社印行的《中国佛学(ChineseBuddhismJournal)》创刊号已于1998年10月15日正式发行。该期除发刊辞之外,计收论文20篇,作者多为国内著名佛学专家。其中与敦煌吐鲁番研究有关的论著有郝春文《唐后期五代敦煌僧尼的传习活动》、王素《高昌至西州时期的弥勒信仰》、方广 《读(瑜伽经)》、才吾加甫《天山南麓土尔扈特蒙古佛教寺庙》等。《中国佛学》创刊@白牛  相似文献   

8.
敦煌遗书中,佛教典籍占绝大多数,在不少佛经的字里行间,体现出儒家的伦理思想内容.通过敦煌遗书中的《父母恩重经》、《报恩经》、《梵网经》等几部佛经,可以窥知敦煌地区儒佛交融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佛教经典中的法供养——佛经供养观念,指出大乘佛教对法供养特别重视,由此形成了诸种供养法供养为上、为最的观念,并利用佛教史籍考察了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崇拜现象的演变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藏经的来源、结构及其封闭都与佛教法供养活动密切相关,是法供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九、于阗媲摩城瑞像故事在敦煌莫高窟第237窟的西龛盝顶南披西数第四身,画一瑞像。其像身着袈裟,一臂屈置于胸前,一臂曲如讲话姿态(或谓说法之姿),徒跣端立于莲花上,头戴菩萨冠,似微露肉髻,顶有头光和华盖,榜题为:“于阗媲摩城中雕檀瑞像”(见插图一)。根据佛经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彩壁中的形象印证,这身像应为弥勒菩萨,类同的形象还见于莫高窟第231等窟。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条记:“媲摩城有雕檀立佛像,高二丈余,甚多灵应,时放光明,凡有疾病,随其痛处,金簿贴像,即时痊复;虚心请愿,多亦随求。闻之土俗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交脚菩萨统称为弥勒菩萨或交脚弥勒。近几年有人提出交脚菩萨不一定都是弥勒,并对几处早期石窟的交脚菩萨提出过具体看法。但交脚者究竟是谁?为什么做成交脚式?其内函、身份和地位又是什么?均需进一步探讨。佛经中根本无交脚坐式一说。古人为什么将佛和菩萨、仙人以及国王等世俗人物做成交脚像呢?云冈和龙门等处题名和没题名弥勒的交脚菩萨,一般安置在圆券式穹窿龛  相似文献   

12.
莫高窟275窟是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前人已对该窟北壁的故事画内容作了考证,确定自西而东至少绘了五幅本生故事画,即: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阇尼婆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月光王施头本生,快目王施眼本生,基本上认为这些画依据了四部佛经,即《贤愚经》、《六度集经》、《大智度论》和《菩萨本行经》。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7,(3):29-39
在蒙古统治时期,定居在吐鲁番地区的回鹘人不仅将汉文佛经翻译成回鹘文,而且还直接从汉文著作中摘录原文或依据汉文经典进行创作,《因萨蒂经》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柏林藏吐鲁番文献中有回鹘人书写的汉文写本《佛说法宝礼》和《弥勒启请礼》,在俄藏敦煌写本中有用回鹘字母拼写的汉语文献《黄昏礼忏》,而柏林藏回鹘文写本U5923则为汉文《弥勒启请礼》之逐字逐句翻译。这些现象的发现与研究,无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元代回鹘文佛典和汉文文献的杂混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经,该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宣称:释迦牟尼涅檠后,由普贤护持佛法。只要你持诵《法华经》,普贤就会乘六牙白象现于你前,并为你说法、纠错、答疑,使你深解义趣。根据普贤愿,你死后升兜率天。随着《法华经》的流行,普贤感应也广泛流行,造普贤寺、立普贤像、行普贤忏,设普贤斋、升兜率天等普遍流行,龙以天台宗为盛。  相似文献   

15.
弥勒信仰约于公元二三世纪在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形成,早期主要经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弥勒经变早在巴利文经典、小乘《阿含部》经典中出现,以弥勒为题的汉译大乘佛经亦不下二三十种。在这些经籍中弥勒扮演三个角色: 一、弥勒是婆罗门子,与波婆梨(离)有师弟关系。《贤愚经·波婆离品》载波婆离派弥勒等十六弟子到释迦处问难的故事,可能是弥勒思想在早期的佛教史话,传说中最  相似文献   

16.
九、于阗媲摩城瑞像故事在教煌莫高窟第237窟的西龛盝顶南披西数第四身,画一瑞像。其像身着袈裟,一臂屈置于胸前,一臂曲如讲话姿态(或谓说法之姿),徒跣端立于莲花上,头戴菩萨冠,似微露肉髻,顶有头光和华盖,榜题为:“于阗媲摩城中雕檀瑞像”(见插图一)。根据佛经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彩壁中的形象印证,这身像应为弥勒菩萨,类同的形象还见于莫高窟第231等窟。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条记:“媲摩城有雕檀立佛像,高二丈余,甚多灵应,时放光明,凡有疾病,随其痛处,金簿贴  相似文献   

17.
S.0259V白描稿,从其画面内容分析,应为敦煌壁画稿本,而且与《弥勒下生经变》所描绘的内容、情节一致,对照莫高窟壁画,与晚唐归义军索勋时期所修196窟所绘《弥勒下生经变》图相同。其中男子所戴幞头二脚的翘直变化状次,也证明此稿本系晚唐作品。  相似文献   

18.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描述了玄奘法师由跌足至圆寂的情景。在古代回鹘文译本①中,这段内容与汉文原本相比似有扩充,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当立类法师预感到他将不久于人世时,对其门人发下誓愿:玄焚此毒身深可民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夭弥勒内卷中泰丰慈事,协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一方面讲述升入兜率天之愿,另一方面又宣扬弥勒佛的下生,而以后者为主,此正为《弥勒下生经》之主旨。回骼人亦有这种思想,可见于回鸽文写卷《弥勒会见记》一书。乞求在兜…  相似文献   

19.
西域、敦煌文献所见回鹘之佛经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域、敦煌文献所见回鹘之佛经翻译杨富学回鹘与佛教的接触,始自漠北时代。《旧唐书·回纥传》载:初,有时健俟斤,死,有子曰菩萨,部落以为贤而立之。这里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指"觉有情"的仁人。时在唐武德至贞观年间(618~646年),说明早在7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20.
刘芬 《文教资料》2014,(30):72-73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中,佛经写卷占了很大一部分,《大正藏》是目前学术界广为运用并且比较完备的中文大藏经,然而由于《大正藏》出版年代较早,没有充分利用敦煌写卷,虽经多年连续增补修订,依然因其校异不校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经文的理解。本文选取《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有明确纪年的佛经写卷,对校《大正藏》中相应内容,从文字学的角度比勘异文,并对其异文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