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次都说再也不来了,但下次一定还会怀着热忱报名。因为它是初心不改,是永远热忱,是心无旁骛的投入。算上国赛和美赛,今年是我第五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虽然仍在省奖和H奖徘徊,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已足够回味。在此之前,我也曾看过2019年的“机场停车池”,尝试过2020年的“穿越沙漠最佳策略”和“在沙滩上建立一个稳固的堡垒”,  相似文献   

2.
命运女神有时候像个喜怒无常的任性孩子,她高兴时的一次偶然的眷顾,竟完全改变了我的后半生。而促成她眷顾的唯一动因,只是我的一堂语文课!时间要追溯到1979年。当时我在上海郊区的一所乡村中学——嘉定二中担任语文教师,在1979年之前的28年中,我一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除了1957年因被错定为“右派”而在校园内外“显姓扬名”了一阵子外,长期默默无闻;尤其经历了十年“文革”的炼狱,早已不求闻达,能够平安无事干到退休便已心满意足。事实也只能如此,一个年近半百的乡村教师,又戴着“右派”的“桂冠”被编入了“另册”,对后半生还能有…  相似文献   

3.
王晓瑞 《贵州教育》2009,(19):43-45
我在《贵阳日报》(前身为《贵阳晚报》)从事记者工作20多年.曾采访过数不清的人和事。随着时光流逝,许多记忆已经远去。但在浩瀚的星河中,有一颗我曾多次采访过的明星,如今他已届八十高龄,‘仍以“双星”(支教明星、抗癌明星)之光在闪烁。他的事迹受到了省、市媒体的关注。作为记者或者说老朋友,我的内心受到震撼,欣然重操这支已经“退休”了的笔,来记录他不平凡的“退休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很早以前就有同事问我:“小李,你准备什么时候离开这所学校?”我不解地问:“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走?”“你没听说过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里是农村学校,没有年轻人会在这里久留的。”一晃12年过去了,我依旧在这所学校。曾经这样问我的老师早已退休,而我经历过迷茫、挫折后,最终找到了一种抱团取暖的成长方式。一切都开始有了新的转变,我的人生也有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语文教师,而且一教就是十几年。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用“盼望”造了这么一个句子:我盼望我们的语文教师早点退休。  相似文献   

6.
岁月匆匆,距离第一次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已整整十年了。回首十年,漫理思绪,愈来愈清晰的是一串脚印,一些碎片……课堂:反思未已毫不掩饰地说,我是赛课“赛”出来的。凭着一股子热情,也凭着一点悟性,工作不几年的我,就搞了点小课题,发了几篇“豆腐块”,在当地弄出了点小名堂。1993年,25岁的我被评为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十佳;1995年9月,我参加了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一等奖。1996年,语文报社本着提携新秀的嘉意,把一二等奖获得者分期推作了当年《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我忝列其中。没有充分准…  相似文献   

7.
惊起却回头     
<正>国庆假期的时候,一个好朋友来苏州看望我。我顺便问她今年教几年级,她答:“一年级。”“我也喜欢教一年级……”我正在抒情中,她继续说:“我打算向学校申请接下来几年都一、二年级循环教学,这样教三轮。”“为什么?”我有些不解。她看着我,笑笑说:“这样三轮就是六年。六年后,我们就该退休了啊!”我们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班同学,我们会在同一天退休。然而,我居然从未意识到我将在六年后就要退休了!  相似文献   

8.
初中快毕业时,几乎所有的同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埋头苦干,我也对自己说,也得拼一下了,否则真要“光荣凤尾”了,没想到,一年又三个月前,我还真一个趔趄绊进了省重点。从不把学习当回事的我,仅靠最后几个月的“冲刺”竟跌进了省重点,我满心欢喜,在梦里都有若干次笑出了声。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自考生,也是张家口市该专业系统一名“六最”考生。即:初次报考年龄最大,2003年10月份初考已64岁;报考科次最多,连续三次每次报考6门;通过科次最多,最多一次通过5门,到2005年上半年已通过14门,占考试课程的82.35%;考试时间最集中,从2003年以来连续报考从未间断;学习内容最多,除每学期报考6门课程外,还承担社会教学辅导每学期3门左右,这样每学期我需学习9门课程;考场纪律遵守得最好,多次受到监考老师的口头表扬。我也是在自学与工作的矛盾、自学与家务的矛盾、自学与身体状况的矛盾、自学与记忆下降的矛盾、自学与应用的矛盾等矛盾中求学的。我也经历了一门课考几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了十几年的数学,虽然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其中有三次失误,回想起来仍懊悔不已。2001年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接一位退休老师的班,教六年级数学。当教到“圆的周长”这一节时,有个学生问我:“陈老师,整圆的周长会算了,半圆的周长该怎么算呢?”  相似文献   

11.
我的新生活     
潘占凤 《老年教育》2006,(10):45-45
2002年6月,济南已相当炎热,我的心却降到了冰点。相濡已沫的老伴去世了,我几乎天天以泪洗面。一位退休后上了老年大学的老同学来看望我时,她说:“你这样消沉无济于事,对身体也不好,不如去上老年大学吧!”于是,我走进山东老年大学卫生保健班和合唱班。  相似文献   

12.
<正>一节好的课,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发现了文字,文字又启迪了心灵……始于喜悦,终于智慧。历经一个多月准备的省赛课结束了。曾经的煎熬和焦虑,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收获。这段时间,我共试教十多次,直到最后几次才定型,找到上课的感觉。过程虽然“折磨”,但在不断磨课中,我的收获早已超越多年上课所得。我的赛课圆满结束,评审老师们给予了肯定,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有丰富的语文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我以毕生精力耕耘于幼教事业,如今退休已整整12年了。最近,位于我家附近的清潭新村第二幼儿园进行一次大班常识教研活动,特请常州师范的陈旭珠老师约了我一道去参加。一进清潭新村第二幼儿园,我立即被那些色彩缤纷、形式多样、情趣盎然的大型运动器械吸引住了。走进各班活动室,其布置、陈设更是新颖别致、琳琅满目。每班还添置了一架25时大型彩电供孩子们观看儿童节目。这使我想起我们那时候,总是“老眉老眼”那几样玩具,显得既贫乏又单调。即使自制了一些,也是很“土”的。而现在的幼儿园.物质条件好多了。再一想,其实一点也不奇…  相似文献   

14.
我是2006年8月加入余高的新老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菜鸟。一年多来,在生物组这个“炼丹炉”中,我经历了各种课堂观察活动十几次。课堂观察成了我“偷师学艺”的重要渠道,是让我走向成熟的“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5.
王华 《教书育人》2004,(8):46-47
为师四年来,我一直担任3~4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出于关心(当然也有担心),从来没要求我做班主任。但“班主任”这个“美差”是我出师后的心愿,也曾经私下跟领导商榷过,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乖乖地搞好自己的英语教学。无奈的是,学校老教师退休的退休,退居二线的也不在少数,这回,领导跟我商量,问我是否雄心依旧,我连忙回答“OK,OK”。  相似文献   

16.
我退休10年来,坚持自我保健,不仅愉悦了心境,也增进了身心健康。我的自我保健,概括起来就是“五勤”、“三坚持”。  相似文献   

17.
<正>我1981年大学毕业后,到南通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通师”)工作,直到2019年退休。38年间,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投身师范教育,堪称经历了一段“传奇人生”。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个众所周知的命题,其中实际上蕴藏着人们不容易关注的师范教育内涵,  相似文献   

18.
我狂晕     
《初中生》2007,(6):43-43
现在不是流行网络语言吗?有一次上生物课,老师讲的我听不懂,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声“晕”。快退休的王老师听了,赶紧问:“谁,谁晕了?”全班哄堂大笑。我狂晕!  相似文献   

19.
俞永军 《教师博览》2023,(23):77-79
<正>“读《教师博览》,做博览教师。”《教师博览》伴我为师之路已整整29年。29年里,我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变,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我的资质、学历、职称亦在不断提升。感恩生命中有诸多贵人一路扶持,一路鞭策;有《教师博览》等教育类刊物一路引领,一路浸染。我平时喜欢“爬格子”,1993年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后来在《教师博览》上也发表了十来篇文章,其中第一篇《一节青优课的败笔》(《教师博览》2005年第12期)令我终生难忘。它一千来字,真实记录我在一次市级赛课中一味模仿于永正老师上课而失利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笔耕益寿     
孙来满 《老年教育》2006,(12):55-55
退休后,我喜欢写点“豆腐块”。老伴说:“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不要费力劳神损身体了!”我却笑答:“人怕不动,脑怕不用,笔耕益寿,何损之有?”因为我把写作视为退休后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