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为保管”的规范意义是受委托占有他人财物,本质是“占有”,包括事实上的支配还是法律上的支配;“他人”包括自然人、单位甚至国家;刑法上的遗忘物包括遗失物,指非基于他人本意而失去控制,偶然(即不是基于委托关系)由行为人占有或占有人不明的财物;埋藏物不限于埋藏在地下,指发现当时所有权归属不明之物。  相似文献   

2.
“自我话语”和“他人话语”是对话理论的始祖巴赫金提出的一组概念。“自我话语”又称“个人话语”,是“每个人的个性话语”;“他人话语”也称“集体话语”,“是指社会语言”。  相似文献   

3.
200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纲要里,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这个“尊重”,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了尊重他人、尊重我们生活的地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当然也包括尊重自己。  相似文献   

4.
一200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纲要里,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这个“尊重”,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了尊重他人、尊重我们生活的地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当然也包  相似文献   

5.
何年 《教育》2014,(5):39-40
所谓宽容教育,是指教育引导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与自己不一样的行为方式、观点,以及他人所犯的错误,既包括针对其他人的错误,也包括针对自己的错误。孔子自称自己价值观的核心是“忠恕之道”,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心中有他人》这课是向学生进行热爱人民教育的。它是根据义务教育大纲中要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的规定而设置的,承接义务教材第一、三册中热爱人民教育的内容。它是低年级爱人民教育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为教育学生心中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打基础的。 课题中的“他人”就是指相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文中,要让学生理解“他人”的确切内涵,即“他人”在学校里是指老师和同学,在家里是指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在校外其他地方,是指自己身边周围的人。“心中有他人”就是心中要装有这些人,为他们着想,从而为以后的教育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萨特关于自由与他人的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所说“他人就是地狱”,并非指人与人的关系总是敌对的,他人是对一个人自由的限制或否定。在萨特看来,他人对一个人的自由既是限制又是条件,既是否定又是否定之否定即更高层次的肯定。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就是在实现自己的自由的同时,也要实现他人的自由;在实现自由的同时尽可能地克服自由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下岗分流、减人增效、规范破产、鼓励兼并”,这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正确之路。还有一条路,那就是“靓女先嫁”。 所谓“靓女先嫁”,是指已濒临破产的企业将其较好的分厂或车间拿出来同他人联办。即使由他人控股,而我受控于人,这也不一定是坏事。笔者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情商”?哈佛大学戈夫曼博士认为,情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主要包括人对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鞭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和适度反应能力等。同样,南京工程学院刘明认为,情商应包括五种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了解他人能力、成功社交能力。两人的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下岗分流、减人增效、规范破产、鼓励兼并”,这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正确之路。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倩女先嫁”。所谓“倩女先嫁”,是指已濒临破产的企业将其较好的分厂或车间拿出来同他人联办。即使由他人控股,而我受控于人,这也不一定是坏事。笔者曾考察了一“国...  相似文献   

11.
张志贤 《考试周刊》2007,(36):145-146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这种创新的教育热切呼唤着创新型的班主任。在这其中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尤其重要。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颜华 《课外阅读》2011,(8):290-290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的内容包括正确认识自我和准确评价他人,充满自信;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善于倾听和沟通;有与人热情交往、和谐相处和不怕挫折,顽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激励能力;目标明确,兴趣强烈,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有句名言,“人以他人为地狱”,其精辟之处是概括了世界对个体的影响——即人们是通过他人“看到”自己的,既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异化出他人画出的地狱般的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的肯定,变成美好而智慧的自己。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人以他人为天堂”。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中讲到,“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诚信,指个人或社会集团忠诚老实、诚恳待人、真诚不欺、遵守诺言,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  相似文献   

15.
所谓归属感,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就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归属感作为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也决定了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接触中迫切地需要获得归属感,即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接纳。这里的他人,包括同伴、家庭、单位,等等。  相似文献   

16.
<正>从哲理的角度来考察禅宗,可以看到其“真我”、“空”、“体悟”等一系列内涵的辩证统一.禅宗所说的”空”实际上是指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各自独立不依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让、永远流变的过程.整个宇宙,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意识领域,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网,宇宙间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现象,都是网上的纽结或者说交叉点,而每一个交叉点都同宇宙间其它交叉点有着或近或远、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也是这样一个交叉点,只不过人这个交叉点能意识到“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并能超越“自我”.一般的人,具自我意识却人为地割断了“自我”这个交叉和别的交叉点(他人和他物)的联系,即把自我实体化了,又把别的交叉点也实体化了.于是自我和他人、他物分裂为两个彼此斥在、相互对立的实体,即主体与客体.当人超越主客对立、超越自我意识时,人就能悟到禅宗所谓的“真我”,悟到自己原来不是独立不依的实体,而是“空”,不是与他人、他物可以须叟分离的;而是与他人,他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真我”就是整个联系之网,就是宇宙整体.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问题,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均有较大的分歧,“为他人谋取利益”应否成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在反腐败斗争中如何做到既不放纵犯罪分子,也不使无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我们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不应成为受贿罪的必备要件,只要收受了他人的财物,不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均应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因为,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与受贿罪的本质相矛盾,受贿的本质是行为人对职务权力运用的廉洁性的破坏,从而损害政府的威信。如一味强调“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件,则为一些以权谋私者逃脱刑事追究创造了条件。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内容,既包括谋取合法的、正当的利益,又包括谋取非法的、不正当的利益,即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教师德性是什么 (一)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 在研究教师德性之前,有必要首先对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及关系作一分析。 “道”原指人行走之路,后引申为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们一旦把握了它,就有可能恰如其分地待人接物。这也就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理解的,指“天人之道”。在伦理学意义上,“道”通常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德”与“得”相通,“德者,得也”,有获得、拥有之意,指主体的人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从而化成个人的品质和品德;也包含了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内心的满足。所谓“外得于人”,即指正直地处理与…  相似文献   

19.
周爱华 《江苏教育》2022,(78):78-80
<正>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曾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拾其牙慧,是否也可以说,语文教研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迷恋”是态度、情怀和精神,“学问”是标准、专业和智慧,而“他人”,既指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也指浸润在语文课堂中的万千学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教法、学法,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迷恋他人成长”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境界,抵达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学研究具有吸引力、思想力、凝聚力和发展力。  相似文献   

20.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包括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五个方面的能力。在这个充满变革、充满创造、充满竞争的时代,在学校教育的“人本”管理中,情商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同和突显。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要想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情商势在必行.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