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提供问题与答案,学生作为一个简单的记忆器.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们也以记住几个答案为优秀,主体意识得不到发挥。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些适当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去寻求问题,呈交全班,集思广益,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给予适当提指引和鼓励,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因为有了学生的亲自参与,必会给学生带来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中学物理教师越来越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但是学生探究的问题来源于何处?学生很少主动提问,经常出现"没问题"、"不愿问"、"不敢问"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用心观察,保持并进一步增强其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发展其质疑问难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3.
李梅 《考试周刊》2011,(77):185-185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相似文献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主体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为此,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三是要注意运用现代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四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法,才能培养和造就出适应未来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陈征宇 《生物学教学》2000,25(10):12-12
主体即事物的主要部分 ,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潜能 ,贯彻教学民主精神 ,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 ,如只停留在学生是主体的认识上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加主体意识 ,并根据自己的禀赋和兴趣主动学习、自主实践呢 ?1 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学生在没学习生物学之前就已在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学科…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以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实施创新教育于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核心所在.然而,就当前初中物理具体的教学状况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以往传统滞后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对创新教育的开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初中物理科学课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以下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体意识的构成及学生主体意识的特点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主体意识 ,必须首先为意识作个简单的界说。意识 ,是一个包括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 ,其涵义系指每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 ,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的综合觉察与认识。因时空的不同 ,注意程度的不同 ,意识有很多不同的层面 ,如焦点意识、边意识、半意识 (或称下意识 )、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等。那么 ,主体意识又是指什么呢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 ,主体是相对于附属体而言的。其次 ,主体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基于此 ,所谓主体意…  相似文献   

8.
林湖 《广西教育》2007,(9B):44-44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让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实验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讨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教育基点的转移是建立在对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论基础上的。可以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人们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受教育者将自身的所有才能尽可能全部挖掘出来。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科教育,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对学生实施素质教学,是广大物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注意对学生进行探讨意识的培养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与自然联系最紧密、充满探讨意识  相似文献   

10.
吴应军 《考试周刊》2011,(9):149-149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般物理成绩不好的同学在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思维、物理语言等方面往往表现得也不是很好,而相反,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在这些方面就表现得不错。无论是物理概念、物理思维,还是物理语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理意识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张晓红 《考试周刊》2011,(68):176-177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薛小平 《考试周刊》2013,(70):144-144
新课改大力提倡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教学意义。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作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措施等方面阐释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一、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呆板的知识接受器 ,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或成果转化为知识财富 ,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抑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 ,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因此 ,“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才能达到情感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情况下 ,一个人很难主动…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全面认识创新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比较注意了创新的社会功能,而没有从理论上给学生加以正确指导。对学生来说,凡是对自己是新鲜的、能够用简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一种创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应是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从而努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情感意向,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向同仁们谈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已渗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笔者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课堂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主阵地,所以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人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科技发明和创造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全面实施,所有农村适龄儿童都无条件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而农村小学师资配备的不足、硬件的缺乏,加之学生家庭教育不同,入学后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大部分村小毕业学生进入初中后基础薄弱,学困生不断增多。大部分学生到八年级学习物理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了物理却难于进行物理思考,即缺乏运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分析问题的意识。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物理意识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及高科技领域中 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或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带着更多问题离开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课堂中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为线索,同时以问题为归宿,由此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直观性、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对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物理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直观和可操作性的物理教学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